孙中山文献馆 沉淀精华

辛亥革命网 2017-11-27 09:45 来源:南方网 作者:南方网 查看:

从文德路走进孙中山文献馆时,一幢形如宫殿般壮观的建筑撞击着我的视线。我原来并没有想象会在成片没有太大特色的民居群里,发现这样古朴、优雅的古建筑。

  外观 沉默是音乐

  从文德路走进孙中山文献馆时,一幢形如宫殿般壮观的建筑撞击着我的视线。我原来并没有想象会在成片没有太大特色的民居群里,发现这样古朴、优雅的古建筑。

  红色的墙面,绿色的琉璃瓦屋顶高高耸起,环绕着这一大楼的是白色的炼化石栏杆。从正面看,这幢大楼中间高高耸起着一个跨度很大的八角形大屋顶,两旁各对称着一个亭子式的屋顶。中间八角屋顶上共有两层,屋檐下,厚重的斗拱层叠着,高高翘起的檐角下还挂着一个个小钟。大楼其实只有两层,每层都很高。也许更重要的是它那种不经意发出的气概,让我面对它时,不由自主地觉得自己渐渐地变小了,小得矮矮地站在它的高大身躯之下。

  当我们从旁边的高楼往下望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种不同的壮美。正面看中间高高耸起的八角屋顶其实是一个独立的八角楼,周围是围廊显现正方形,将八角楼包围起来,四角各是一个较小的亭子屋顶。极具特色的建筑结构,令这幢并不是很大的两屋建筑显出恢宏的气势。据说在1933年大楼建成时,这里还是比较荒芜的地方,这幢大楼更显得气概不凡。但如今周围高楼林立,大楼终于沉默在闹市里。

  大院 寂寞是空间

  文献馆大院里很清幽,正对着大楼的是一个方方正正的池塘———翰墨池,池里面是一池清翠的池水,同样是用白栏杆围着。翰墨池其实并不是专为文献馆而建,在文献馆之前,这里是广府学宫旧址,翰墨池当时就已经存在。文献馆建成后,却与翰墨池如鱼得水,相得益彰。因为中国传统藏书馆中,为了防火,水池是不可缺少的,如宁波的天一阁前就有一个小池。翰墨池水的平静和安宁,自然而然地融入文献馆的整体形象之中。

  院子里,高大的树木围绕着古老的大楼,这些树木单看外观,就有上百年的岁数。院子里停着一些小车,是来看书的人停的吗?不,为了增加一点微薄的收入,孙中山文献馆将宽阔的大院辟开来作为停车场,因为这里地处闹市,附近停车场也很少,大院停车场马上吸引了不少人,每天总是停了很多车。据文献馆副研究员蒋志华介绍,这里原来是中山图书馆,1986年中山图书馆迁往文明路,这里就成了其副馆,主要收藏了关于孙中山先生的文献资料。现在都是闭架书库,到这里看书借书的大部分是专业研究人员。学术研究是寂寞的,因此文献馆也总是寂寞的。

  内部 老木是雕塑

  从正门台阶往上走,进了门厅就是文献馆的大堂。大门是柚木门,门框则是山樟木建造,据说还是从建馆时就保留下来,可见木质之坚固。大门上是缕空的格子纹,而且从《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一书上的原貌图看,当时的窗户也是这种花纹,但如今已换成铝制的窗,与古朴的外观相配似乎有些不伦不类。

  大堂正面,两块石碑刻着捐款建筑这幢大楼的海内外华人名录,1929年,这些华侨共捐款30万大洋筹建中山图书馆,因为有了比较充足的资金,当时建造的材料都是采用最好的建材。例如在大堂右边,有一架木制的楼梯通往二楼。这楼梯也是建馆时的旧物,据说是采用柚木制成,一直到今天还坚固如昔。同样还有大楼各房间的大门,虽然式样简洁,但特别坚固。文献馆的工作人员说,除了在八角楼二楼,那些木地板有一部分踩上去似乎有点腐朽,其它基本都是完好的。

  或许是内部结构的材料改动不大的缘故,在文献馆内部穿行时总有些脱离现实的错觉,踩在地板上的脚步也会不由自主地变轻了。只有在窗户间偶尔露出外面的高楼,提醒这里是一个现代的社会。据说还有许多影友喜欢到文献馆内部拍图片,透过层层斗拱看到不远处的广州百货大厦,一种新与旧的对比,是摄影师们所喜爱的。

  结构 实用是精髓

  经过这么多年,再回头看看这幢作为图书馆的古建筑,许多建筑师都认为它还是适合图书馆的各项功能。按设计师林克明最初的设计,在文献馆一楼,从大堂进入中间的八角楼是作为中国书籍阅览室,八角楼外“口”字型围廊的右廊,是作为外国书籍阅览室,左边和后座两道长廊都是藏书用,而二楼全部作为藏书用。

  到如今,文献馆在适应现代图书馆需要,用途也有了一定变化。例如一楼右边长廊,现在是作为多媒体阅览室,而二楼同一位置则作为查询目录室,八角楼是孙中山文献展。在小的地方,包括洗手间、楼梯等也有一定改造。但基本还是保存着原来的样貌。

  寻根:

  广府学宫故址

  孤兀禺山不复见,只余番山立上头

  孙中山文献馆的馆址所在,是原来广府学宫故地,这里还是古代番禺城的重要标志———番山所在地。

  在文献馆右边的民宅后面,有一个小小的山坡,这里是原来广州城里古番山的遗址。番山禺山原来是古城区东部相邻的两座小山,但我们今年看到的却只是土堆一般小小的山丘。据文献馆副研究员蒋志华的考证,自唐末到南汉王朝建立后,广州城里大兴土木,将番山禺山凿平,现在所剩的小山丘就是古番山所余。而后几百年里,番山一带林木荫蔽,东南两面环水,曾分别以“番山云气”和“孤兀禺山”而为明清两代的羊城八景之一。

  历经宋元明清几代的广府学宫就建在番山边上。现在我们沿着台阶登上番山,山坡上也只能找到一个小亭子,名称“番山亭”,就是广府学宫的遗迹。但这番山亭也是后来重建的,广府学宫很多遗迹都不复可寻了,只剩下这山坡上的番山亭和大院中央的翰墨池,与古朴雅正的孙中山文献馆相得益彰。(省档案馆编研部摘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