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纪念图书馆的五十年

辛亥革命网 2013-09-04 00:00 来源:中山政协 作者:中山政协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山纪念图书馆是中山市综合性的公共图书馆。座落在市中心石岐的西山公园之上,是一座西式的三层大楼,馆后还附建了一座两层楼的少年儿

  中山纪念图书馆是中山市综合性的公共图书馆。座落在市中心石岐的西山公园之上,是一座西式的三层大楼,馆后还附建了一座两层楼的少年儿童图书室,全馆总建筑面积为一千三面平方米。这里环境幽雅,古木参天,绿荫凉亭,是个读书学习的好地方。

  图书馆始建于一九三五年十一月,次年十二月落成。当时,为纪念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由海外华侨和国内热爱孙中山先生的各界人士集资筹建的。一九八一年初,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还亲笔为图书馆题了馆名——中山纪念图书馆。

  中山纪念图书馆的前身远溯到清朝光绪十四年(即1988年),在铁城(即石岐)丰山书院开始有了公共藏书的“寿香楼”。当时的“寿香楼”只是一些有身份的文人雅士进出的地方,还不是广大民众的去处。到民国八年(1919年),在铁城的关帝庙成立了通俗图书馆。后来因为地方潮湿,该庙日渐倾圮,于是馆址迁往当时的教育会,但该处地方狭窄,部分图书搬到了县立中学内。这样辗转分散,造成图书的散失,后来有识之士都觉得:作为孙中山的故乡(中山先生少年时就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好学的),应当有一个颇具规模的图书馆,以志纪念。到了一九三五年,由当时的政府开投充产,招募捐款筹建图书馆,于是爱国的华侨和崇敬孙中山先生的各界人士纷纷捐款。在当年十一月一日由县长杨子毅奠基兴建,三六年底要西山上建成了一座两层大楼的建筑——中山纪念图书馆(这是当年香山县内最宏伟的建筑)。于是,把原通俗图书馆的藏书归并该馆,而且还发动社会各界捐赠图书刊物,同时向香港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订购图书两万册。此时,图书馆已初具规模,于一九三七年二月一日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由当时的县长杨子毅主持。从建官到今天,已有五十年的历史。但图书馆却经过了几个不同历史时期和几番变迁。刚建成不久的图书馆正当加建第三层楼时,却逢上了“七七事变”爆发,日寇侵华,战争烽火漫延。一九四○年三月,中山县已沦陷,图书馆也逃脱不了厄运,竟成了日伪军盘踞的地方。“学苑书城,沦为营垒”,书籍和台椅橱架等付诸一炬,所剩无几。而且馆舍也受到毁坏,幼年的纪念图书馆遭逢了这样的一场大劫难。

  抗日战争胜利后,受尽创伤的图书馆得以光复并继续筹建。一九四七年,又一次由海外华侨和社会各界人址慷慨解囊资助,以及捐赠台椅书柜等图书器具,很快修复好图书馆,并按原计划完成了第三层楼馆的续建工程。同时,由当时的馆长李鸿标前往香港经半月的交涉,从香港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取回八年前订购的两万册图书。于一九四七年七月十一日图书馆重新开放了。当时,由于经过八年抗距,人民的生活还十人贫困,很多人连吃饭的问题还未解决好,那有心神来看书。所以,能到图书馆来借书阅览的读者是不多的。

  解放后不久,一九五○年二月,石岐人民政府接管了图书馆,更名为“石岐人民图书馆”。,由于解放后人民生活有了改善,广大劳动人民、学生和知识分子,都有求知的欲望,很多人进馆借阅图书。人民政府对图书馆也十分关怀,年年拨出专款,不断充实藏书,并对图书馆大楼进行了修缮。一九五五年八月,考虑到原图书馆是有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意义的,于是把馆名改为“石岐中山图书馆”,六十年代,又改名为“中山县中山图书馆”。

  一九六六年后不久,正是“彻底砸烂封资修!”“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除一切四旧!”的口号声响遍全中国时期。又一次“文化大劫难”降临到图书馆来。当时,图书馆被造反派视为“储藏封资修毒草的大黑窝”,图书被封存,图书馆要关门。于是宣传队进驻了图书馆,后来还把图书馆作了阶级教育的泥塑展览馆。在这个“浩劫”期间大量图书散失并被盗走,其数字难以统计。

  一九七○年,在上级领导批示下,一切工作逐步恢复,图书馆又重新开放了。但是“文革”还在继续,人们的思想禁锢还未解放。很多封存的图书不能开放,图书馆还未能起到应起的作用。

  “十年内乱”结束之后,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拨乱反正,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图书馆也把所以被封存的图书,进行重新整理。图书馆也逐年购进许多新书,阅览室里的画报杂志种类不断丰富起来。随着读者人数逐年递增,图书馆的座位常常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连中、小学生与来争位子坐。虽然“争坐”现象表面看来不好,但这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求知渴望和读书热忱。鉴于少年儿童读者日渐增多和避免他们对成年读者的影响,人民政府还拨专款,在图书馆大楼后侧新建一座二层的少年儿童图书室,扩大顾图书馆的阅览场所。

  一九八一年,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之际,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在带病期间还为图书馆亲笔题了馆名,恢复了建馆时的馆各“中山纪念图书馆”。图书馆郑重地把题字放大用金字镶嵌在山下的牌坊上。图书馆虽然经过历史上的两次劫难,但是,解放后历年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图书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近年来还增加了购书费,现在图书馆的累计藏书量已达二十一万多册,其中有七万册是负数,实际藏书十四万册。包括:马列、哲学、社会科学类一万五千余册;自然科学类一万五千余册;文学、艺术及其他类三万七千余册;古籍线装书一万七千余册;外文书籍一千余册;农村流通书库(综合各类)一万一千余册;刊物和报纸合订本一万一千余册;儿童读物二万七千余册。另外有七万册的负数,其中包括赠书给珠海图书馆和农村文化室,自然残烂、以及期刊合订缩减等情况。

  藏书中,有珍藏的孙中山遗著,如《孙中山全集》、《建国方略》、《孙中山演说集》、《中山丛书》等。有我国古代巨著如:明朝永乐年间编篡的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距今二百多年清乾隆年间的大丛书《四库全书》,还有《资治通鉴》、《康熙字典》等等。

  图书馆还重点搜集和充实有关中山市的地方文献资料和书刊,列为专门的藏书。其中有:清代光绪年间和民国年间编纂的《香山县志》,有民国年间中山版的报纸和刊物,如《香山旬报》、《中山民国日报》、《建中日报》、《开明报》、《溪角月报》和《中山县政年刊》、《中山月刊》、《竹秀园月刊》等等。这些资料和书籍,对研究和考证中山市的历史和人物都有着极其珍贵的价值。另外,还收集了一些外县的地方志并珍藏有中山县籍人士编著的书,如:《香山诗略》、《黄梁诗抄》、《中山地形志》、《澳门地理》等等,丰富了地方资料产库藏。

  一九四六年,图书馆曾入藏了一套我国稀有的文献珍宝——《佛藏》。据当时的报纸报道:《佛藏》是明崇贞年间之刻本,是近世译家之重要经典。此部《佛藏》来源北京,百粤仅得三部,南华寺一部;鼎湖山一部;余下一部就落在香山的“怀园禅寺”内,已留传有三百多年。寺中历代主持和尚均视它为镇寺之宝,不轻易给人阅看。当时的县政府人员郑道实和郑彼岸曾多次到寺院动员,后来寺院主持才肯割爱把《佛藏》献给了图书馆珍藏。全藏分“经”、“律”、“论”、“此”四部分,一共三百多本。但是,由于这套《佛藏》在怀园寺内收藏的时间年长月久,已早有虫鼠啮蚀的现象,进馆后,虫蛀情况愈来愈严重。解放初期由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少(只有三人)工作顾不上来,又没有防治虫蛀的经验,为了使这套珍贵文献到至于让虫毁掉,于一九五三年,图书馆人员把这套《佛藏》上送给具有保管和维修古籍经验的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为国家保存下研究佛教的珍贵历史文献。图书馆还藏有:孙中山先生的演讲录音;宋庆龄的亲笔手迹;名人的书画遗墨;各类新闻照片、画册、以及一些外文教学录音磁带等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