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中山堂的百年之变(2)
辛亥革命网 2012-05-31 00:00 来源:《团结》杂志2012年第2期 作者:秦友莲 查看:
新生后的历史承载
中山堂从此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进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在这里笔者撷取了几个真实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新生后中山堂的历史承载。
就在开馆后的当年8月,民革福建省委会在这里举行了修建“中山舰抗日将士之碑”的新闻发布会。消息发出后立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在1938年的武汉抗日保卫战中,中山舰上牺牲的25名将士中有21名是福州人,其中包括舰长、海军元老萨镇冰的侄子萨师俊。巧的是就在9月,中山舰上的幸存者,89岁高龄的陈鸣铮将军和另外9名台湾国民党老将军应邀参加福州市活动。笔者见到他们时,上午的会议已经结束,准备用餐后即离会。听说福州有个中山堂,他们顾不上用餐,立刻乘车赶去参观。到中山堂时已是正午12点。看到展板中他们的名字,和对他们历史的公正的评价后非常感动,表示回去后一定要向台湾亲朋好友介绍福州中山堂,并说福州有个中山堂是福州人民的幸福。
2003年11月12日,民革福建省委会、福州市委会在中山堂举行纪念孙中山诞辰137周年活动后,即集体前往福州三山陵园,参加由何鲁丽亲笔题写的“中山舰抗日将士之碑”揭碑仪式。陈鸣铮由台湾发来了贺电。而在后来的民革福建省委会举行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祭奠中山舰抗日英烈”的活动中,陈鸣铮又隔海与现场进行了电话连线,表达他对抗日英烈的崇敬之情。
民革福建省委会在中山堂举行的一系列活动在海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4年3月,香港孙中山文教福利基金会名誉会长孙治平(孙中山嫡长孙)和基金会主席陈守仁率团拜谒福州中山纪念堂。孙治平说,他出生于1912年,正是祖父孙中山访问福州的那年。今年92岁了,有幸到祖父曾经演讲过的福州中山堂,觉得特别高兴和欣慰,也算了却了一桩心愿。就在当年,孙治平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也是在2004年,中山堂又迎来了一批重要的客人。他们是以连行健上将为团长的台湾中华黄埔协会参访团。省里6个对台工作单位(简称“省六台”单位)在中山堂为参访团、在榕台湾大学生举行了热烈的中秋茶话会。几位台湾老将军还上台演唱了企盼团圆的歌曲。
2005年9月6日,“省六台”单位又联合举办了“福建省纪念中国同盟会成立100周年研讨会”。新同盟会会长许历农、新党主席郁慕明等30多位台湾知名政要和老将军赴会。郁慕明在会上说,纪念同盟会成立100周年时,两岸人民应该以“统一尚未成功,同胞必须努力”的气魄,写下振兴中华新的历史篇章。会议期间,台湾代表团到中山堂进行了拜谒,郁慕明在中山堂留下题字。郁慕明是到福州中山堂次数最多的台湾高层人士。早在2001年4月,郁慕明以前“立委”的身份与“台北市议会副议长”费鸿泰,“台北市议员”李新,前国民党党史会主委、国民党中央评议会委员陈鹏仁共同出席了民革福建省委会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活动。利用会议的间隙,郁慕明特意看了正在修缮中的中山堂。
2006年11月,民革福建省委会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福建省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系列活动。台湾亲民党荣誉副主席钟荣吉先生、国民党智库委员叶金凤女士、新党民意代表吴成典先生均应邀参加大会。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为纪念活动题词“博爱为仁”,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台湾孙中山纪念馆馆长张瑞滨等各界人士也为活动发来庆贺题词。来自台湾、香港、美国的有关团体参与联办,共同研究孙中山思想对海西建设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共同赋予了孙中山思想研究以新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创新了联办大型活动的新路子。
就这样,在一个又一个活动的推动下,一次又一次交流的扩展中,福州中山堂成为弘扬孙中山革命精神,推进海峡两岸和平交往的重要窗口,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且成为孙中山和宋庆龄纪念地联席会议的会员单位。2008年,全国孙中山和宋庆龄纪念地馆际间交流首次在福州中山堂举行,台湾孙中山纪念馆也派人前来参加。
2011年10月10日,福州中山堂前又响起了震天的威风锣鼓声。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统战部,民革福建省委会等5家单位联合举办的福建省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邮票首发式暨集邮展览在中山堂举行。小小的邮票,用精美的图画,凝聚起辛亥革命百年来的历史巨变;福州中山堂,用生动的故事,向人们讲述着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秦友莲,民革福建省委会宣传处原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