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60年:雄鹰展翅 飞向世界
辛亥革命网 2011-04-17 0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新玲 查看:
资料图片:2010年11月15日,国产C919大型客机展示样机在珠海航展展馆首次揭开神秘“面纱”。展示样机包括驾驶舱和客舱前半段,前两排是头等舱,后边是经济舱。样机尺寸与真实飞机的比例为1:1,全长17米,高度5.6米,宽度为3.96米。 新华社记者 张毅 摄
3月26日,首架“中国造”新型涡桨支线客机“新舟”600飞机,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洛阳分院接替运七100飞机,担当民航高级教练机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15架“新舟”60飞机全部交付给一年前订购的印尼鸽记航空公司。“新舟”——这个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系列飞机累计获得订单196架,出口到13个国家,在国内外上百条航线上运营。
其实,“新舟”只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众多航空产品中的一个系列。目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已出口歼6系列、歼7系列、K8系列、运8系列、运12系列等十多种型号的飞机和发动机以及大批机载设备,向巴基斯坦、埃及转让了飞机生产和设计技术,出口地域包括亚洲、非洲以及美洲和大洋洲。
2011年4月17日,新中国航空工业迎来60岁生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这就是新中国航空工业走过的奋斗历程,60年来,累计生产了几十种飞机和直升机两万多架,发动机近6万台,导弹两万多枚。
“航空工业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航空工业近些年发展速度加快,一是与国家综合国力提升有密切关系;二是因为中航工业本身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改革,向国际化企业迈进。”中航工业总经理林左鸣用这两点来解释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条件。
林左鸣说,上世纪50年代,我国组建了一批航空高等院校和13个重点骨干企业,实现了由修理到制造的跨越,1954年我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试制成功;1959年,我国第一架超音速喷气飞机歼 6试制成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航空工业进入了独立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完善了航空工业布局,提高了航空科研能力。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航空工业快速发展,掌握了第三代战斗机和发动机、涡扇支线客机、先进直升机研发技术,使我国跻身于能够系列化、信息化、体系化发展航空装备的国家行列。其中,以歼10飞机为代表,实现了我国军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以“太行”发动机为代表,实现了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从中等推力向大推力的跨越;以预警机等特种飞机装备为代表,实现了我国航空装备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