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教授:要进一步在基层实行选举制度改
辛亥革命网 2011-04-19 00: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人民日报 查看:
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善于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政治优势。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总的看来,有几个论断是很清晰的。比如,如何解决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何让工作方式更加契合现代民主法制原则,如何发挥党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等等。这些题目,有的还涉及到制度设计层面,比如社会的利益分配问题、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等。
与此同时,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新形势下的角色和定位的思考也不少。记者采访的几位党建专家认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做好群众工作的“三步曲”是:首先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群众工作的“新”平台,这一步目前“迈得很好”;第二步,把“新”平台定位于服务群众,而不是代民做主,这一步仍有改进空间;第三步,加大基层党组织的选举改革力度,以更好地体现基层群众和党员的意志。这一步现阶段各地广有探索实践,整体仍有待积极推进。
1. 服务群众,搭建“新”平台
□ 群众工作难做,原有工作平台的“老化”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做好群众工作,先要构建便于开展群众工作的“新”平台
“星级党员商户”“党建示范点”高挂在店面入口处,“共产党员示范岗”放置柜台显眼处,党徽佩戴在党员职工胸前……在江苏省扬州市文昌商圈,除了43家单独成立党组织的非公企业,更多分散在各个商铺、饭店的党员们在电子通讯、美食、精品服饰等5个行业党组织中找到了自己的“家”。
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各地上演,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人们更可谓司空见惯。站在2011年看全国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人们看到的是让人欣喜的显著成绩、巨大成效,但倘若把时间往前推几年乃至十年,人们更常看到的是对“两新”组织党建的“研究”或忧虑。那时候,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会成为“新闻”,而怀揣组织关系证明却不知道甚至不愿意表明党员身份的“白领”为数不少。
除却“两新”组织,几年前,流动党员的管理与服务同样是一个“新课题”。流动党员管理问题其实比“两新”组织党建出现得更早,不过二者的演进过程基本一致:新形势下,流动党员增多和“两新”组织激增,提出了如何有效管理与服务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党组织设置方式进行了“改变”,各地创造了很多符合实际而又行之有效的建立党组织的方式方法。
人们无法不正视这样的现实:在农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已经无法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发展农业“大棚”,发展现代养殖业,推进农产品工业化加工,都需要农民“团结起来”提高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专业协会,使资金、经验和科学技术实现集群性组合,这是市场化的要求。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传统的依照地域建立党组织的模式必须调整,构建新的党组织平台,类似“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组织建在合作组织里”已经成为改革的方向。
事实上,需要调整党组织设置以避免出现群众工作盲区的领域还有不少:在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的农村,在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的城市社区,在城市化已经逼近家门的城市近郊农村……新情况提出新要求,不论是党组织的设置还是做群众工作的平台,都亟须创新。“旧”的已经不能适应要求了,“新”的自然要顶上来。
一个简单的逻辑是,要做好群众工作,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必不可缺。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表示,如果连党员都不能做到有效管理与服务,又何谈发挥党员的作用,又怎能做好群众工作?
值得欣喜的是,这些党建领域的新问题、新任务,都已经受到了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各种探索创新的举措正不断深入地破解这些现实问题。张希贤说,建立符合要求的群众工作“新”平台,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一步,可以说,这一步我们迈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