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孙中山“左膀右臂”的丁惟汾(2)
辛亥革命网 2015-11-04 10:50 来源:济南文史 作者:口述:丁玉隽 记录:关昕 查看:
我9岁的时候,亲生母亲在济南去世了。父亲没有再结婚,而把那个农村的太太接出来。10岁时,也就是北伐成功后,我们家又从济南搬到北京,住在什刹海。如果父亲想看我们,就先到天津租界,然后再把我们接到天津团聚。
“蒋家天下丁家党”
国民党建立南京政府以后,存在一种“蒋家天下丁家党”的说法。我觉得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在国民党里地位比较重要。他在北京创办了国民党青年组织。那时国共合作,国民党方面是他,共产党方面是李大钊,他们都住在东交民巷的苏联大使馆。
当时,他们认为军阀张作霖不可能违背国际公法搜捕大使馆,但张作霖毫无顾忌地搜捕了,还逮捕了很多人。李大钊与路友于、郑培明等人一起被捕。那一天,父亲恰巧有事外出,不在使馆。父亲的随从丛玉山,赶到东交民巷巷口等着他,告诉他李大钊他们已经被捕了,您赶快走吧。父亲就逃过了这一劫。我们当时住在天津租界,我刚刚会看报,看到李大钊被绞死,印象很深。但我不知道父亲逃到哪儿去了,在报纸上也没有看到父亲的消息。
另一方面,南京政府成立以后,蒋介石就想重用陈果夫、陈立夫这两个人,把丁惟汾换下来。因为革命已经结束,要巩固统治了,可能蒋介石知道我父亲不会跟着他走,就让陈果夫、陈立夫造出“蒋家天下丁家党”的说法。意思是说,虽然现在是蒋介石的天下,党却在丁惟汾手里。这是一种中伤,暗示我父亲在国民党里的地位很重要。
蒋介石想尽一切办法排挤他,但他的中央委员职务还是有的,虽然只剩“虚名”。实际上,那时父亲都60岁了,对政治已经厌烦,不想在国民政府里工作了,就想退出来。在南京政府成立之前,父亲就在南京建立中央党部。中央党部稳定后,他就提出不做官员了,要退出政界,去上海写书。
1928年,父亲去了上海,住在公共租界同孚路(现石门一路)大中里432号一个普通石库门房子里。每到月底陈果夫就给我父亲送来薪水。我记得陈果夫穿着中式大褂长袍,像一幅小商人的打扮。我13岁时,国民党坚持要请我父亲回南京,蒋介石也亲自到上海邀请,于是他就答应了。父亲到南京后,担任国民政府委员、监察院副院长(院长于右任)、考试院副院长(院长戴季陶),一直到抗战。
国共合作
抗战期间,父亲住在重庆林园,与蒋介石、林森住在同一个院子里,我还多次去过那儿,但没有碰到过蒋介石。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曾有在陕甘宁边区设一自治政府之议。共产党方面希望丁惟汾担任主席,据说林伯渠、董必武曾写过信邀他,周恩来也多次找丁惟汾晤谈,希望他能去与共产党合作共事。他本来准备去,但由于给他配备的人员不合适而最终没有成行。实际上他那时已经七十多了,没有兴致了。
重庆“国共谈判”期间,毛泽东到重庆后第三或第四天就来拜望我父亲,以老同事的名义。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父亲与毛泽东在广州共过事,1926年,父亲与毛泽东同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父亲不喜欢我们学政治,希望我们有专门技术,要求女孩子学医、男孩子学工。那时候,父亲有个国民党的同事住在日本,他们当初一起参加的革命,国民政府建立后,那个朋友也不愿意再当官了,去了日本生活。
父亲以前也在日本留学,希望我也去日本,所以我高中没毕业,就去了日本。住在父亲的朋友家里,准备了一年,第二年考上了五年制的东京女子医科专门学校的本科。
现在这所学校非常有名,叫东京女子医科大学。但我只读了两年,考上预科后就住在学校。当时我们学校东北、京沪的学生比较多。在日本上大学,路途近,日本到中国坐船两夜三天就到了,就像国内到外地上大学一样。在日本上学,没有中国那样激烈,只要你有钱,只要及格就录取你。
最后一次见父亲
国民党败退台湾时,陈毅碰到我的堂哥丁基实,带信给我父亲说,丁惟汾对共产党没做过什么坏事,要他不要走。潘汉年也这么说。但我父亲说,我是最初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员,国民党溃败到目前这种地步,我不能不走。这是从义气出发。
可是我父亲是国民党元老,不去台湾,怎么办?他手下还有一批人,他要留在大陆的话,这些人将来肯定没有出路,他要为这批人着想。除我以外,我的兄弟姊妹他们都要去台湾。
我为什么不能走呢?我的丈夫黄万里的事业是在大陆,这是最主要的。他父亲在新中国成立时已经是国务委员了,他二哥在上海已经遇难了。我父亲劝我去,我说我不能去,我带着一大堆孩子,到了台湾,没有谋生能力,孩子的生活不能靠我父亲这个老头。我对国民党已经看够了,所以最终还是决定留在大陆。
1948年11月或者12月,我父亲通知我说,他要去台湾了。我特地从兰州到上海去送我父亲,住在静安寺路德义大楼黄先生姐姐家,而我父亲住在静安寺路静安别墅。在他走之前的晚上,我到他住的地方看他。他干了一辈子革命,又是国民党元老,临走的时候,只存下6个一两一个的黄金,仅仅6个。我给他放在内衣的口袋里,一边6个。
这件事情我从来没有给人讲过。当时我不知道他到台湾将来会怎样。第二天早晨,我送父亲到机场,看着他上了去台湾的飞机。我知道父亲不会再回来了,我也不会去台湾,这将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了。
在台湾的日子
到台湾后,父亲连房子都没有,只得住在老朋友家里。他们一败涂地,什么都没有,很红的人当然有房子,但我父亲没有房子,后来才慢慢有了房子。他本来有前列腺炎,在台湾没法治疗,去了日本治疗,但没治好,1954年就去世了。
他是第一个到台湾后逝世的国民党元老。消息来源是(大陆)内部的《大参考》,黄炎培老先生看到了。那时我大女儿黄且圆住在黄老先生家,他就告诉她,你外祖父已经不在了,你回去告诉你妈妈,我这才知道。国民党当时还给他举行了“国葬”,把他葬在台北很好的地方,于右任给他写的碑文。但10年前,差点被拆掉。现在台湾年轻的国民党员都不知道他,但后来有人知道后就阻止了。
我哥哥的孩子们经常去给父亲扫墓。2004年,父亲在台北的故居还差点被卖掉,后来在林奕华先生协调下,向台北市文化局申请古迹保护才得以保存。
需要澄清的是,丁惟汾算是丁肇中的曾祖辈。当年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在济南求学时,常去我父亲在按察司街的家里作客。王隽英的父亲王以成是革命党人,是在烟台起义中牺牲的革命党人。国民政府成立后,丁惟汾为王隽英申请后代抚恤金两万元。王因此得以在1935年到美国留学,与丁观海结婚,并在美国生下丁肇中。
丁肇中获得诺贝尔奖后,清华大学校领导来问我,你与丁肇中有没有亲属关系。我说,丁肇中与我没有直接亲属关系,只是她的母亲与我们家关系很好,经常与我们家来往。外边流传说我是丁肇中的姑姑,实质上,按照辈分,他应该叫我姑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