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祖父肖芹先生——辛亥革命志士、孙中山侍从
辛亥革命网 2011-04-1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肖莉 查看:
今年适逢中国近代史上最深刻的一次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亦是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志士、我的嫡亲曾祖父肖芹先生诞辰125周年,特撰此文纪念。
我嫡亲曾祖父肖芹(1886年—1952年)字鲁生,号钝翁,江苏高邮人。青年时激愤于清廷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民不聊生,毅然离家从戎。于1904年考入云南讲武堂学习军事,接受革命思想,并于1906年加入中山先生创建的同盟会。1911年受同盟会委派到湖北新军供职,结识了当时在清廷湖北新军的熊秉坤和金兆龙(二人均为共进会会员),三人志趣相投,共同在新军积极开展秘密革命活动。在同盟会影响下,湖北新军共进会组织决定1911年10月9日起义,不料因共进会负责人孙武在汉口俄租界秘密制造炸弹发生事故,导致湖广总督瑞澄下令武昌戒严,起义受挫,革命志士们毅然决定起义。10日晚,曾祖父随同熊秉坤的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土兵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局,继而又与敢死队一起攻破湖广总督府。
由于曾祖父在武昌起义中的英勇表现,1912年调任为临时大总统中山先生侍从副官。自此,曾祖父一直追随中山先生投身于民主革命事业。
1922年曾祖父跟随中山先生在广州大元帅府任高级副官。同年6月16日凌晨,时任广东省主席兼粤军总司令,陆军部长的陈炯明在广州公然叛变革命,指挥叛军攻打设在观音山(今越秀山)的总统府和中山先生居住的粤秀楼。当时,中山先生秘书林直勉等人强行护卫中山先生沿观音山小路撤出,曾祖父等副官和总统卫队一起护卫宋庆龄先生坚守总统府待援。中山先生离开总统府不久,叛军四千余人围攻总统府和粤秀楼,曾祖父奉命和总统卫队大队长姚观顺、第一中队长黄惠宠、第二中队长马湘率卫队进行了顽强抵抗。下午叛军增援部队赶到,攻势如潮,十分危急,大家当机立断由姚观顺率部继续坚守,在黄惠宠、马湘护卫下,曾祖父背负宋庆龄先生突围成功后,辗转黄埔与中山先生会合,并由曾祖父、黄惠宠、马湘等护卫中山先生登上永丰舰。第二天宋庆龄先生在中山先生的外籍顾问那文、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等护送下经香港转往上海。
1922年7月9日傍晚,中山先生在永丰舰召集军政要员开会,组建“讨逆军总司令部”,公布九条作战计划,孙中山亲手草拟讨逆檄文,交由曾祖父秘密带进广州城内组织人员印刷,张贴。当时出入广州的所有通道路口均有叛军岗哨,曾祖父急中生智买了一大包叉烧和肉包子将檄文原稿夹在包装纸内层,捧在手中骗过岗哨,大摇大摆地带进广州城。到了住所后将檄文抄录一遍,立即出门联络革命同志印刷张贴。回来后发现室内一片狼籍,正惊疑时,几名叛军冲进屋绑起了曾祖父,审讯时曾祖父发现叛军并未发现檄文原稿,十分纳闷,明明放在抽屉里的,怎么没有搜到呢?后来曾祖父被叛军押送到广州白云山监狱,同时关押的还有廖仲恺先生。关押二十余日后,曾祖母向江苏同乡、时任虎门要塞司令李炳荣求助。陈炯明为了笼络李炳荣,释放了曾祖父。曾祖父出狱后回到住所,终于在墙角一老鼠洞里找到了那张檄文原稿,但已被老鼠啃咬的残缺不全,原来檄文稿纸包过肉食品,浸透油香,被贪嘴老鼠拖入洞中,才使重要证据未落入敌手。曾祖父后来笑谈说,“少了一件中山先生墨宝,却救了我一条性命。”
1925年3月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1929年移灵柩于南京紫金山举行盛大国葬。据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孙中山奉安大典》和1930年《国民政府奉安实录》记载:1929年国民党中央政府安葬孙总理之奉安大典非常隆重,各种规格的礼节和参与人员都有极严格的规定,据《孙中山奉安大典》一书记载,当时特成立以国民党政府委员、各部部长、文官长、参军长,南京特别市市长等代表人物为奉安委员,同时,国民政府专设办公处,下再设总务、文书、财务、布置、警卫、典礼、招待和交通八个组,组长都是由孙科、宋子文、冯玉祥这样的显要人物担任,曾祖父被指定为总务组杂务股主任干事(另有出纳股、购办股、保管股),负责监督铸造“总理奉安证章”一万五千枚,绘制“总理奉安委员会特别证”以及各种臂纱,绘制印刷榇路线图,监制指挥旗,开道旗、行列旗、编篡奉安须知,并负责迎候日本友人制作的总理铜像及负责国际和国内各省馈赠礼品的陈设与展览。为奉安大典隆重举行做了大量工作。
奉安大典期间,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奉安委员会主席蒋介石及胡汉民、谭延恺、林森、蔡元培、宋子文、孔祥熙、于右任、陈立夫、吴铁诚、邵力子、何应钦等军政要员和中山先生亲属宋庆龄先生、孙科夫妇、宋蔼龄、宋美龄等共同主持,曾祖父参与了奉安大典的整个过程。
1930年《国民政府奉安实录》记载:6月1日的封棺仪式上,由蒋介石主礼行三鞠躬礼,静默并领导恭诣灵前,瞻仰总理遗容作最后之别,然后由蒋介石、孙科、孔祥熙督同肖芹、马湘、陈兴汉、刘钺等八名副官一起将铜棺安盖入穴。其时孙夫人、公子孙科和何香凝等以及各副官均泣不成声“肃穆悲壮之气久久回旋在南京紫金山上空”。
1935年曾祖父被授中将衔,任国民政府参军处中将参军,在抗日战争期间,致力于抗战事业。在重庆曾一度代理国民政府参军处参军长。抗战胜利后,1946年与冯玉祥等160位高级将领集体退役。
1948年,时任国民党政府江苏省主席的丁治磐亲赴南京白下路295号曾祖父寓所,欲请曾祖父出山,出任江苏省政府副主席,兼民政厅长。但曾祖父一向清廉自守,忠于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早已看透蒋氏王朝的腐败与没落,执意不愿为其卖命。在闻讯丁治磐到来之前,携家人躲到南京水西门下浮桥亲戚家,家中只留其长孙肖国健(我大伯,时年14岁)和佣人刘嫂接待,让丁治磐吃了“闭门羹”。丁治磐心知肚明,只得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