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爷爷杨沧白
辛亥革命网 2011-10-11 00:00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杨同武 查看:
我是辛亥革命重庆主要领导人杨沧白的孙子,今天有幸受邀参加重庆市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活动,心情非常激动。
郭沫若曾称赞杨沧白为“在四川成为革命党人的元祖”。早在1901年,杨沧白就与梅际郇等人发起成立了四川第一个反清团体“公强会”,开始了反清民主革命。1905年,杨沧白加入中国同盟会,并任重庆支部负责人,领导革命志士与清政府展开武装斗争。后历经多次挫折和失败,终于在1911年11月推翻清王朝在重庆的政权,建立了由同盟会领导的蜀军政府。1913年,杨沧白响应孙中山“二次革命”的号召,在重庆起兵讨袁;失败后亡命日本,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中山先生逝世时,他也守护在病床前。
辛亥革命前,杨沧白在重庆以教书为名,秘密开展反清活动。由杨沧白任监督、张培爵任学监的重庆府中学堂,就是同盟会重庆支部的秘密活动场所。他们开展宣传活动,吸收学界、商界的优秀分子加入同盟会,壮大力量和队伍。杨沧白深知,要想革命成功,必须走武装斗争的道路。他把供学生操练的200支快枪掌握到手中,又积极向商界开明人士筹措资金,购置枪支弹药;还联络哥老会中的知识分子,组建了一支别动队。为了争取日后举事成功,杨沧白等人摸清了清军在重庆的兵力分布,并利用他们招募防军时,输入党人入伍,控制防军各营,使这支队伍成为日后起义的武装力量。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开后,全国各地积极响应。11月18日,四川已有一些州县宣布独立,成立“蜀军分府”。其中,夏之时在简阳龙泉驿起义,杨沧白立即派人与其联络里应外合。这些州县独立“皆以重庆机关为革命枢纽”,给清王朝在重庆的统治造成了严重威慑,为重庆独立创造了条件。
见时机已成熟,杨沧白召集会议,决定采用和平方式实现重庆独立。1911年11月22日上午8时,随着朱之洪引夏之时部整旅开入行台,杨沧白令同盟会党人和学生队伍一起出发,分赴各场厢公开宣传革命宗旨和蜀军政府的政策措施;又令同盟会控制的中营城防游击队、商团三队、川东巡防营、水师炮队及民团武装力量,一齐出动。起义队伍高呼“民国万岁”向朝天观出发,并会合新巡防军和商团形成大军。况春发和石青阳的敢死队高喊口号,拱卫杨沧白、张培爵来到会场。川东道尹朱基闻风逃走,重庆知府钮传善俯首投降,跪地剪去发辫,交出府、县印鉴,府县的其他清吏也纷纷剪辫投降。
重庆革命成功后,重庆(法国)天主教区主教马克评论道:“这真是一篇田园诗,不能当作一篇小巴士底监狱(巴黎围禁革命党人的监狱)诗篇。”这次革命做到了“官吏俯首听命,绅商学界备极欢迎,兵不血刃,垂手而克复各城”。
11月23日,重庆蜀军政府宣告成立。蜀军都督一职,以党内的资望、任务的繁重和勋绩的多少论,大家公推最合适的杨沧白、张培爵、朱之洪、谢持四人。杨沧白、朱之洪当众坚决表示退让,不负执行名义。杨沧白婉言解释:“我们的革命,如今只走出第一步的成功,还有更艰巨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兄弟能力有限,只能在旁尽力赞襄,有大事决定时,提供点意见,做个上下沟通的桥梁罢了。”同盟会党人再三婉言相劝,杨沧白坚决推谢,大家知他意不可挽回,才一致推张培爵担任重庆蜀军政府都督。他与朱之洪担任高等顾问。对此,杨沧白也曾有诗云:“全亦从张公,渝州揭汉旗。”党内同志称赞杨沧白在革命成功后,不争权不居功,主动让贤,高风亮节,功成身退,是后辈们最值得学习的楷模。
在今天这个纪念之日,重温爷爷及革命先辈的功绩,让我们后辈倍受激励。一百年前,爷爷曾说,“革命才走出第一步”。一百年后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山先生及爷爷的遗愿正一步一步地得以实现,他们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