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第一女性——记辛亥元勋刘公夫人李淑卿(2)
辛亥革命网 2011-07-2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冰 查看:
刘公抱病率领护法义军,转战于恶劣的环境中,后因肺疾日益严重,经革命同志们的劝促,才离开战场,赴沪就医于法国人开办的圣约瑟医院。到上海后由于病情日益加重,医治无效,于1920年4月12日,含恨与世长辞,时年39岁。刘公逝后,襄阳尚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家人不敢奔丧,灵柩只好停于上海万国殡仪馆。一直到1927年国共合作北伐,襄阳镇守使张联升被迫易帜,才由刘公的四弟刘耀珍赴沪奔丧,花钱雇一小货轮将灵柩运至武汉,途经武汉时,辛亥革命元老们迎至码头,不忍让辛亥首义元勋忠骨埋于故土,于是将其灵柩停于蛇山抱冰堂设灵堂公祭,后由由湖北省政府主席张知本主持,公葬于武昌卓刀泉寺伏虎山之阴。
作者刘公族孙刘冰与刘公孙女刘重喜在刘公墓前
刘公逝后李淑卿就寄居在刘家位于襄阳城内北街的老宅中(现北街扬州包子店是其原址),由侄辈刘发权供养,位于北街的老宅是一套中西式的三进洋房,门脸是典型的鄂西北马头墙建筑,二进院内有花园,花园内有太湖石假山和各种名贵的花草树木,三进院内是典型的西式洋楼,可惜的是抗日战争中这座建筑被日本的飞机投弹炸毁。李淑卿晚年身体不是很好,患有中风病,而且闭口谈论往事和政治,很少与人交流,对国民党的领导她是不拥护的,对新生的共产党的领导又是不那么理解,整日吃斋念佛,每逢初一十五,都会到襄阳城内的小庙汉圣庵烧香拜佛。据襄阳区档案馆已退休的老专家王玉老师回忆,解放后董必武曾派时任湖北省民政厅长的李实访问过李淑卿,但李淑卿却对这次访问并不那么热心,表现的比较冷漠。
1951年大年三十的晚上,大雪弥漫了整个襄阳古城,就在人们尽享新春佳节的时候,李淑卿却在睡梦中永远的离开了人世。曾经和李淑卿生活过的家族孙女,现居住在广东省中山市的72岁老人刘重芳回忆说,“1951年大年初一的早上我起床时,发现二奶奶(指李淑卿)已经去世了,她应该是在夜里走的,走的时候非常平静”。李淑卿死后,由于家人害怕新政府,便草草的在侄子刘发毅和刘家的老管家刘耀三的安排下,用几块木门板拼装成了棺材,用板车拉到了位于襄阳东津大旺洲(现襄阳区东津镇上洲村)临近河堤的一棵老槐树下安葬,规格十分的简朴,甚至连一块墓碑也没有立。
有人说当时李淑卿完全可以凭借刘公的地位,换来富足的生活,但她一直到死仍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她经历了贫贱、患难和富贵的不同经历,但她始终不变常态。时过境迁,有谁会想到,一个曾为改写历史的辛亥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伟大女性,一个曾为世人谋求幸福生活的伟大女性,死后竟然连一块刻有姓名的墓碑也没有,这是值得我们这些后人深思的问题,我希望通过此文,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不为人所知的历史;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
2008年7月30年 襄阳初稿
2008年12月6日 北京完稿
参考资料:
《辛亥真史》、《梅川日记》、《刘公逸事》、《中国近代史》、《仙桃地方志》、《襄阳县地名志》、《辛亥革命人物》、《湖北文史资料》、《辛亥革命大写真》、《辛亥革命襄阳民国人物》
鸣谢:
刘公孙女:刘重喜
刘公孙女:刘重芳
刘同(刘公六弟)孙女:刘重敏
襄阳市著名考古学家:刘柄
襄阳区档案馆退休专家:王玉
襄阳五中特级历史教师:李治和
襄州区档案馆副研究馆员:王力明
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馆员:周宏亮
相关资料:
刘公(公元1881—1920年),原名刘耀瑸,字仲文,别号非非子,留学日本时改名公。 刘公光绪七年(1881年)出生于襄阳市襄州区东津镇大旺洲上洲村。其家为清末襄阳三大富室之一,号称“刘百万”。刘公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共进会第三任总理,宣统二年(1910年)秋于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毕业后,历任湖北军政府总监察处监察、北伐左翼军总司令兼河南安抚使、中华民国总统府高等顾问等。刘公鼓吹民主革命思想,携家族捐投巨资,购置枪支弹药,出版革命刊物《民报》,使武昌起义获得成功,他的历史的功勋将永远被后人所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