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申芗与几位传奇人物(6)

辛亥革命网 2011-02-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黄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蒋介石继续实行对日妥协,蒋介石的所作所为,不能不激起这位辛亥革命元老黄申芗的无比愤慨。1934年,黄申芗

  然而现在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李杜是由冯雪峰和董健吾于1945年介绍入党的。当然,在那种特殊的年代、特殊的背景下,党员和组织失掉联系后,重新入党的事也是常有的,但冯雪峰在1968年3月2日的回忆(《百年潮》2010第二期)却否定了这一说法。冯雪峰是1936年4月中旬离开延安,于4月25日到达上海,不久就与李杜见了面。下面是冯雪峰的回忆:“李杜的关系怎样交到我手里,我总追忆不起来。最大可能是由董健吾交到我这里来的,但也可能是从沈钧儒、章乃器或宋庆龄处转来。”“我同他谈话大概有二、三次,地点就在四马路一家古董店(董健吾的关系)的楼上。李杜的义勇军在东北,他找党的关系,想同莫斯科的我们的党组织取得联系,目的是得到苏联的支援(如供给军火)。我当时派了杨承芳(我到上海后已有联系的一个同志,原来总工会方面有关系的党员),带了他到巴黎去找同莫斯科有联系的关系,因为杨承芳认识当时在莫斯科的中国同志中的人。我记得李杜同杨承芳从上海动身去巴黎是在1936年5月下旬,两个孩子(按:毛岸英、毛岸青)也确实是我交给杨承芳负责带去的。李杜和杨承芳从巴黎回上海是在7月或8月初。他们只到巴黎为止,未到莫斯科。他们到巴黎由杨承芳找到关系同莫斯科联系后,是康生从莫斯科到巴黎同李杜谈了话的,两个孩子(岸英、岸青)就是由康生同志带到莫斯科去……李杜回上海后同我见过一次面,只谈到他同莫斯科的中国党的领导同志见了面,没有谈到接洽了一些什么事情。好象他就回东北去了,以后我同他就没有再联系。”既然此后再没有联系,何来1945年介绍李杜入党的事呢?至于董健吾1945年是否到过重庆(当时李杜一直住在重庆),是否介绍李杜入党,无法找到这方面的资料。

  其实,李杜此次去法国,是想以出洋考察为名,后转道苏联,再潜回东北,然而却未获得苏联的护照,回东北抗日的愿望落空。在巴黎滞留了一段时间后,怅然回到上海。

  1938年,上海沦陷,李杜迁居重庆,继续从事抗日宣传和发动民众的工作。令人气愤的是,李杜的抗日活动为蒋介石所不容,虽然于1941年授予他一个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将参议的头衔,但不久却查封了他设在重庆的抗联总指挥部,并派特务监视他的活动。李杜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1945年抗战胜利,蒋介石授予马占山东北军政副长官称号及上将衔,赴东北接收,而对李杜,不但不给予任何职务,而且限制他的行动。所以李杜再也未回到东北,一直蛰居于重庆。

  建国后,李杜受到党和人民的尊敬,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和重庆市第一届政协常务委员委员。1956,李杜病逝于重庆私邸,享年76岁。一位传奇的爱国将领从此长眠在巴渝大地上。

  巾帼英雄胡济邦

  胡济邦,浙江永康人。1927年,16岁的胡济邦考入杭州法政学校。那一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马日事变,共产党人奋起反抗,举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暴动,此时的胡济邦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

  第二年夏天,胡济邦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经济系,加入反帝大同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12月,北平学生南下示威团抵达南京。17日,南京、北平、天津、上海、武汉、广州等地学生共3万余人,从中央大学出发,举行声势浩大的总示威。胡济邦作为中央大学护校委员会十三名委员之一,参与了示威游行。

  1932年夏,胡济邦因参与抗日活动被学校开除,便奋然北上,到北大旁听,一边学习,一边参加革命活动。

  1933年春,胡济邦与王昆仑、孙晓村、曹孟君、王枫等组织南京读书会,以读书为掩护,从事抗日宣传活动。与此同时,她经在国民党兵工署工作的四哥胡济时的介绍,以家庭教师的身分进入俞大维的公馆,教授俞家公子的英语。俞大维是兵工署署长,经常参加蒋介石召集的重要军事会议。当时已是中共党员的王昆仑指示她,对俞大维的起居行止要多加关注,借机获得国民党的重要军事机密。这位年轻貌美、落落大方的家庭教师,很得俞家人喜欢,而俞大维对她也并不防范,言谈比较随便,视同家人一样。一次,刚从庐山一路风尘回到南京家中的俞大维,不无得意地对胡济邦说:“蒋委员长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部署了进剿共军的详细计划,我看朱毛红军的日子恐怕不长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胡济邦细细一想,认定俞大维一定有蒋介石的“剿共”计划,因为兵工署长必须熟悉军事部署,不然无法向各部队提供武器弹药。胡济邦不动声色,没费多大周折就找到了俞大维从庐山带回的一大摞军事文件,她用最快的速度一一拍照,然后将情报送到南京正元实业社(党中央特别科),后转到李克农手里。当江西瑞金中央苏区的红色通讯社刊出这些绝密文件的时候,蒋介石大惊失色,他怎么也弄不明白,共产党是如何弄到这些绝密材料的。

  1933年夏,经二哥胡济川和恩师何浩若的举荐,以及俞大维和胡济时的从旁相助,胡济邦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进入国民政府外交部国际司五科(护照科)任科员。

  1934年春,胡济邦由地下党南京市委书记卢涛(又名卢志英。革命烈士,1948年12月被活埋于南京雨花台)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王昆仑找到她,请她办几张前往苏联的护照。在白色恐怖下,如果按正常渠道申请去苏联的护照,无疑是自投罗网。因此有些共产党人想到从满洲里或新疆偷越国境,那也十分危险。要是能拿到真正的护照,盖上外交部的大印,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出国绕道去苏联了。王昆仑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已经打入护照科的胡济邦。当王昆仑遮遮掩掩地说明来意,胡济邦莞尔一笑,打趣道:“堂堂国民政府立法委员,需要几本护照还不容易!需要几本?尽管吩咐。我明天就给你送上。”王昆仑如释重负,没想到如此轻而易举能拿到护照。16本护照到手,任务只算完成了一半,更具风险的是要把护照从南京安全送到上海,交到有关人员手中。而从内线传来的消息:王昆仑已被戴笠列入黑名单,具体的监视任务由沈醉负责。但王、胡二人十分机警,避开特务的监视赶到接头地点,将护照交给组织。此事给当年的党中央军委书记、总管特科的周恩来留下深刻印象。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当面夸奖胡济邦、王昆仑:“多亏你们弄到了出国护照,保证了一大批赴苏同志的安全。”

  1935年夏,卢涛被捕,胡济邦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她很焦急。同年8月,宁、沪两地的地下党员,决定在无锡太湖边王昆仑父亲的别墅万方楼以品尝无锡水蜜桃为名,举行会议。万方楼会议,是应中共上海文委曹亮的建议,由上海文委、文总和南京读书会共同召开的。主要是交流上海、南京两地抗日救国活动情况,商讨今后的工作方针、步骤和方法。出席会议的有沪、宁、锡三地的读书会骨干20余人。上海文委的钱俊瑞、曹亮、陂波儿、沈兹九、徐雪寒参加了会议。胡济邦和王昆仑、曹孟君、孙晓村、王枫等,则以南京读书会代表身分参加会议。由此,胡济邦与上海方面的曹亮、钱俊瑞等建立了工作联系。王昆仑特别向曹亮介绍了胡济邦在南京的政治表现,建议组织吸收她入党。按照当时地下工作的纪律,胡济邦由卢涛介绍入党,王昆仑是不知道的,胡济邦也不会向第二人提及此事,所以有“建议吸收她入党”的说法。曹亮将上述情况向当时的领导黄申芗报告后,黄表示完全赞同。

  1935年冬,胡济邦前往上海找到曹亮,所谈情况与王昆仑介绍的有些不一样,胡济邦是要求恢复党的组织关系,而不是申请入党。她说自己已经是共产党员,只是因为卢涛被捕而失去了联系。其时,黄申芗任武装自卫委员会交际部部长,曹亮为副部长,这个武装自卫委员会是党的外围抗日组织,黄、曹二人代表党领导该组织从事上层情报工作。“当年,黄申芗这位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党内老同志,代表党组织,亲自与胡济邦进行过两次谈话。当时党内情报系统的机构,有的已撤离上海,一时找不到胡济邦原有的组织关系,黄申芗根据对她的了解,报请上级批准,决定重新吸收她为中共党员。当时党在白区,入党没有其他严格手续,但为郑重起见,仍然找了一个合适的地方,公共租界内的长安旅馆,当时胡济邦所住的旅馆,由黄申芗同志代表党组织,曹亮作为介绍人,宣布吸收胡济邦重新入党,并指定曹亮为她的组织联系人。”(引自《改写新闻史的胡济邦》)

  胡济邦和党组织接上关系后,革命热情更加高涨,每时每刻都不放过为党工作的机会。这时,刚好国民政府驻苏使馆有一空缺,胡济邦觉得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如果趁此机会去苏联,那将可以实现自己多年的梦想。她怀着激动兴奋的心情,将这一想法向组织作了汇报。经王昆仑领导的南京读书会研究同意后,报曹亮、黄申芗批准,同意她以中共秘密党员的身分去国民党政府驻苏使馆工作。党组织认为这个机会难得,位置重要,对党的事业很有利,由曹、黄二人给她交代了任务:利用国民党大使馆的岗位为党(如客观需要)也包括为苏联党做工作。并介绍与不久将去苏联的贺昌炽夫妇见了面,告诉胡济邦,她的组织关系将由他们带去,双方约定彼此在莫斯科见面(因当时有国民党的驻苏总领事与胡同船,组织上考虑到如让她自带组织关系很不安全)。此外,组织上还介绍与在上海的夏衍、杜君慧、罗琼、沈滋九等同志见面,这些同志见胡济邦能公开地以合法身分去苏联,十分高兴,都要求她到莫斯科后用公开身分为中苏文化交流做些工作。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