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辛亥风云中的刘氏双烈(2)
辛亥革命网 2013-11-0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平贵 查看:
1907年7月6日,光复会徐锡麟在安庆发动武装起义,因事起仓促,后援未至而失败,徐锡麟被捕惨遭剖腹挖心英勇牺牲,数日后秋瑾在绍兴也英勇牺牲。不久,清朝廷严查皖浙官场中的会党人物,祖父、叔祖父愤然离职,回巢县开办学堂,传播先进的西方科学文化和民主思想,继续开展革命斗争,以学堂、家宅为联络机关。孙中山发动反袁二次革命,祖父接受安徽讨袁军总司令柏文蔚和芜湖讨袁军司令龚振鹏指派,在巢成立党人机关,制作炸弹、徽幸,联络党人,运动军队,积极开展反袁革命斗争。后因二次革命失败,柏文蔚离皖,龚振鹏逃亡日本,反动军阀、安徽都督倪嗣冲疯狂捕杀讨袁军骨干和革命党人。因奸细告发宅院花台埋藏炸弹,军阀县长王锡山带兵搜捕,挖出炸弹火药等,祖父、叔祖父被押解省城安庆严审,苦熬种种酷刑,拒绝认罪,拒供党人,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痛斥袁世凯祸国殃民。祖父、叔祖父在审讯时抗辩“我们反对独裁,追求民主,何罪之有?”其时,巢县士绅多人曾联名具保,祖母以及亲友等设法营救,但安徽都督倪嗣冲有“屠夫将军”之称,为袁世凯亲信走狗、帝制派干将,邀功图宠(后封为一等公爵),亲批将祖父、叔祖父斩决。临刑前,祖父在血衣上用手指血书“忠义传家”作为遗书,叔祖父呤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句,两人视死如归。反动官府不准探监,只让祖母刑场送别。行刑那天,阴云密布,刑场戒备森严,祖母近前伏地跪别,恸泣不止,祖父说;“今永别,你—定要珍重,扶儿成人,忠义传家。”叔祖父说:“嫂珍重,弟随兄去矣,十八年后还做刘家好儿男。”祖父时年32岁,叔祖父时年30岁。同时遇难的有邢家容等六烈士。据说,祖父、叔祖父斩首后,颈项血喷如虹,身体立而不倒,有时人谓之“烈士英灵不泯,忠魂浩气永存”。祖母收殓见血衣上有“忠义传家”四字血书,遂收藏。后来,这血衣演绎出“血衣击敌”故事。
祖父、叔祖父殉难后,巢县掀起声势浩大的学潮运动,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抗议反动官府残杀忠良,有时人作《哀南巢》一文贴遍大街小巷,其中有“三木频加,惨痛刘郎之血”等语,哀悼祖父、叔祖父。1914年王锡山离任去东门外码头乘船时,数百民众聚集码头烧纸钱、抛秽物,祖母在众亲友护拥下挡道拦住王的官轿,扯开轿帘,将备好的一团血衣抛出,击中王的头部,成为轰动一时的“许氏血衣击敌,替夫报仇雪恨”新闻故事。后来,王锡山归家不久得怪病死亡,袁世凯遭举国讨伐惊恐得病而死,倪嗣冲也因民怨下台得精神分裂症而死亡。真是天理昭昭,报应不爽,恶人终无好下场。北伐战争胜利后,祖母和亲友以及弟子学生多人迎奉祖父、叔祖父的灵柩,归葬故里巢县东炮营祖坟,立碑奠祭。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巢县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公祭辛亥革命烈士。祖父、叔祖父被后世人们誉为“辛亥巢县刘氏一门双烈”,得家乡民众尊崇,在族人聚集地东炮营、西炮营和东门一带,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成为族人美谈和传世佳话。从我记事的三、四岁起,每年清明节都随父辈奠祭祖父、叔祖父,在我的印象中,墓前摆放许多花圈、花篮,碑前石台摆满酒莱和花果,表达人们的哀思和怀念。后来在1958年“大跃进”那个特殊年代,东炮营祖坟被毁,后因“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和城市拆迁,故居刘家老屋祠堂也被拆掉,令人扼腕叹息。笔行至此,不由得想起,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决定,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8年正式落成,碑身正面由国家主席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由总理周恩来题写毛泽东起草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可确认,自1840年以来,在历次革命斗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应当永久纪念,已成为社会公理、公义,辛亥革命先烈理所当然值得永久纪念。可见,那种无正当理由的铲坟、拆屋行为,实是数典忘祖的不义之举。试想,若没有当年革命先烈们毁家纾难,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搞革命,能有如今繁荣昌盛的人民共和国吗?
家父说过,祖父、叔祖父兄弟俩抛却人生富贵、投身革命,为此曾祖父多次劝戒,但他俩矢志不渝,最终牺牲。曾祖父任过清军炮营统领,晚年致仕在家,受此沉重打击一病不起而去世。曾祖父生前与通晓命理的老族长研究八字命谱,推算过兄弟俩的命造,叹息“英杰之命,命也、运也。”笔行至此,我想起一位哲人、著名作家杨绛在《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书中关于命运的一段话:我们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命造”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命造”里,还有“命主”呢?如果船要搁浅或倾覆的时候,船里还有个“我”在作主,也可以说是这人的个性做主。这就是所谓个性决定命运。烈士杀身成仁,忠臣为国捐躯,能说不是他们的选择而是命中注定的吗?他们是倾听灵性良心的呼唤,宁死不屈。如果贪生怕死,就不由自主了。宁死不屈,是坚决的选择,绝非不由自主。此语精彩,道出了人生真谛和仁人志士的心迹心声。的确,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中国人民救亡图存、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无数仁人志士汇聚在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旗帜下,“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他们甘愿毁家纾难、奔走呼号、前仆后继、流血牺牲,演出了一系列血与火、恨与仇、情与泪的动人故事,那一幕幕战地捐躯、刑场就义的壮烈场景,真是惊天地、泣鬼神,世人无不为之扼腕叹息。
历史是公正无私的,2011年逢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内外各界均以不同的方式隆重举办纪念活动,中国大陆尤为热烈,辛亥革命网、安徽商报、合肥晚报·环湖晨刊(原巢湖日报)等众多新闻媒体相继发表了很多纪念和缅怀“刘氏双烈”的文章诗词。笔者以刘之良嫡孙身份,遵照族人意见,挖掘史料,收集祖辈口传和民间传说,将祖辈在辛亥革命中的部分事迹整理成文,奉献给社会,意在缅怀革命先贤,弘扬辛亥,振兴中华。
注:作者刘平贵,安徽省巢湖市人,中共党员,退休干部,陕西省水文局原副局长,高级工程师,现为陕西辛亥革命后裔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科技交流中心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