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日记中的西安事变

辛亥革命网 2016-12-08 14:34 来源:团结报 作者:冯杰 查看:

1992年1月,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五卷本《冯玉祥日记》,时间截至1940年12月,涉及西安事变部分尚属完整,可从一个侧面反映事件发生后的南京政府高层处置动态。

  冯玉祥日记始于1920年11月25日,止于1948年5月,是其夫人李德全女士1960年代初期捐赠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1992年1月,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五卷本《冯玉祥日记》,时间截至1940年12月,涉及西安事变部分尚属完整,可从一个侧面反映事件发生后的南京政府高层处置动态。

  惊天巨变,南京躁动不安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的专列缓缓驶出洛阳站。此时,寒冰刺骨的绥远百灵庙炮火连天,晋绥军官兵正与日本特务机关策划的伪蒙军展开殊死搏杀。蒋介石此前提醒傅作义:“百灵庙为日军必争之地,尽量增加兵力,严密固守,否则得而复失,徒损声威。”黄昏时分,专列在距离西安三十公里的临潼站停了下来,蒋介石住进华清池,试图以自己的领袖威望迫使张学良、杨虎城坚持“剿共”战争“最后五分钟”。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的抗日态度一贯坚决,夫人李德全为抗日官兵发起募捐活动,冯捐出一个月薪金,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大风大雪之下,前敌将士如何困难,有百分之九十九是长江流域的人想不到的。”百灵庙之战获胜的消息传来,冯玉祥激动地写下遗书,期待有朝一日重上前线:“国家到这步田地,只有抗日到底,方能闯过此极劫运。要实行抗日,必须联络俄、英、法、美,如不注重外交是极大错误……”

  正当冯玉祥一心关注绥远抗战之际,突然爆出一条惊天大新闻。12月12日中午,辛亥元勋李烈钧急匆匆来到说西安发生事变云云。下午2时,老部下鹿钟麟也来通报“蒋介石在西安被扣”。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变得明朗起来,另一位老部下熊斌出示了张、杨的八项政治主张,旋即电告西北军系统将领宋哲元、韩复榘等小心说话为妙。还在商议间,军政部长何应钦召集非正式谈话会,李烈钧、陈璧君、陈公博明确主张和平解决,何应钦、朱培德、戴季陶、叶楚伧等提出使用武力。戴并建议“军事归何应钦管,”冯玉祥第一个反对:“论道理说,军事应当归参谋总长管,而军事委员会尚有办公厅主任。”言下之意,你们将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置于何地?

  晚上,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暨政治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初步决定行政院由副院长孔祥熙全面代理,所有军队归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常务委员改为五人至七人,加推何应钦、程潜、李烈钧、朱培德、唐生智、陈绍宽为常务委员。“军事委员会由副委员长及常务委员负责”,关于指挥调动军队,“归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军政部长何应钦负责”。显然,副委员长被彻底架空,冯玉祥的不满情绪跃然纸上:“夜十二点开至三点,我亦说了些话,然皆是表面的,重要的话决不使吾人知之也。”

  立场鲜明,通电呼吁放人

  蒋介石与冯玉祥原本是换过帖子的结义兄弟,后因编遣会议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乃至同室操戈,兵戎相见。抗日同盟军失败之后,冯玉祥隐居泰山,看似淡泊名利,内心十分痛苦。1935年9月,蒋介石诚意邀请冯玉祥入京出席中国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兄弟”关系迅速“回暖”。1936年1月,冯玉祥正式就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蒋介石给予充分的尊重,后来冯自己也说:“与蒋委员长共同办公时,他常将重要的军事文电或军情给我知道。但西安事变后,我以副委员长资格照常到会办公,却一点消息不得而知,连一件电文也不得而看哩。”

  南京一年多,蒋、冯互动频繁,确有共赴国难的合作态度。据冯1936年2月24日日记:“我同介石谈完话后,介石说,大哥看到什么错处请要说,想到什么应办亦请说,为国家计应当如此,为朋友计大哥亦应如此。我实被此话所感动,我说,只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方对得起您这话。”再如1936年6月,两广发生“六一事变”,冯玉祥居间协调,力劝双方相忍为国,蒋介石复函盛赞冯“谋国之勤,私眷之挚”。8月11日,蒋亲赴广州,谦虚地致电冯:“弟昨日抵粤,诸事尚在磋商中,容后再报。”冯玉祥在日记中表示钦佩:“介石于八点左右已飞往广东,为大局事也。可见为国事非勤苦不可也。”

  西安事变第二天,冯玉祥郑重致电张学良:“敬悉留介石暂住西安,莫名骇异!介公力图自强,人所共知,政治、军事逐渐进步,其荦荦大端,如国事已真正统一,外交已真正不屈,绥远之战,中央军队抗敌,皆昭然在人耳目。当此外侮日深,风雨飘摇之际,虽吾人和衷共济,同挽国难,犹恐计虑不周;岂容互生意见,致使国本动摇!兹为世兄计,特叙鄙意于下:一、请先释介石回京……二、若犹难释然,祥当约同知交多人,留居贵处,以为释回介公之保证。三、万勿因他人之挑拨离间,致伤感谢,致伤国本……四、若能误会解除,与介公同商国事,则一切为难之处,俱可迎刃而解……”与此同时,李德全慰问宋美龄,愿意一起前往西安。

  军委会、中政会连日会议,主战主和意见纷纷。14日,“戴(季陶)先生大怒之下,责备孔(祥熙)之谈话不用力。孔问哪一句不合适,可改之,意思甚为和气。有几位更急,非打不可”。16日,“宋美龄说,如打时,她即飞往西安同介石同死也”。18日,张学良释放蒋鼎文传递蒋介石亲笔信:甲、停止轰炸。乙、本星期六前可回南京。丙、万不可开仗。另据曾任西北军政治部主任的高兴亚回忆,何应钦当时布置了便衣特务监视冯玉祥,以至于谣言蜂起,有的说冯失踪了,有的说冯跑了。22日,冯玉祥日记曰:“天天的谣言是多的,有什么谣言,全在自己拿得定,不为所动摇。我既以身许国,什么危险全不怕,死亦可,活亦可,大丈夫全在不怕危险中得来。”

  一致对外,迎蒋趣闻轶事

  张、杨兵谏震惊中外,出乎意料的是,曾经参与“反蒋”的众多地方实力派,立场基本上和冯玉祥一致,一方面规劝西安保持冷静,另一方面纷纷通电拥护南京。12月13日,桂系领袖李宗仁电复何应钦:“委座突遭危难,不胜惊痛。承示对所属地方严密防范,维持大局,自应遵命。”14日,“山西王”阎锡山质疑张、杨:“兄等此举,增加抗战力量乎?减少抗战力量乎?移内战为对外战争乎?抑移对外战争为内战乎?兄等能保不演成国内极端残杀乎?”15日,李济深致电冯玉祥、孔祥熙等人:“顷闻陕变,震愕莫名!诸公国家柱石,定能处置裕如。惟际兹强寇压境,危亡即在,目前至盼号召全国所有力量,一致对外,方足以挽救危亡,若再另起纠纷,豆萁相煎,是真使国家民族陷于万劫不复之境矣。”

  经过各方奔走努力,西安事变最终以理性的方式走向和解。12月25日,张学良护送蒋介石、宋美龄飞离西安,临上飞机前,蒋对张说:“你还是留下吧,你去后东北军无人统帅,再说这时候去南京你也诸多不便。”张学良坚持“好汉做事好汉当”,年轻、爱国、冲动的“少帅”从此遭到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软禁。当日傍晚6时,冯玉祥到李烈钧家中吃饭,“忽得何应钦电话,介石先生已于五点五十分到洛阳矣,大家均都狂喜,有的振足,有的鼓掌,有的乐得前仰后合,哈、哈、哈直嚷。更有人说,好了,好了,中国亡不了了”。

  翌日中午,众人涌向大校场机场迎接蒋介石回京,不妨借助冯玉祥日记还原现场:“叶楚伧先生言,站成一行,常委在前,其余向下排好。起初差不甚多,后来则越来越乱,毫无秩序矣。原定三个人到前方去握手,后改为林(森)主席一人了。飞机到时,一大堆人都到机前,而林(森)先生不动,戴(季陶)先生有点急,促楚伧去对林说,向前走几步。介石过来,似腰疼之式,向林(森)握手,即去上车了。”傍晚,蒋介石召集孔祥熙、戴季陶、冯玉祥等人谈话,冯安慰说:“大局发生意外危险,委员长平安回来,诚为极不幸中之大幸也。”蒋从宋美龄口中得知,李德全提出陪往西安之事,感动地连向冯玉祥“谢之再三”。

  1937年6月,冯玉祥奉命考察杭州湾北岸国防工事,随后往庐山见蒋,22日记曰:“十二点,用饭时,介石先生来谈,满口无牙,见之有点心中为之难过。”不久,卢沟桥事变发生,蒋介石强硬表态:“我们不能不应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正是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以其个人的巨大牺牲,加快促成了国共之间的妥协,为进行全面抗战奠定了政治基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