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上的西安事变(2)

辛亥革命网 2016-12-08 14:09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单明明 查看:

适逢纪念西安事变八十周年之际,从《申报》新闻报道的角度,探求西安事变在国统区的社会影响,以及社会舆论对西安事变在抗战前后的转变。

  12月20日、22日宋子文两次奔赴西安,分别同张学良、杨虎城以及中共代表进行会谈,以期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12月25日,张学良护送蒋介石搭乘飞机离开西安,《申报》第一时间刊发号外发布这一重大消息。《申报》26日发表的“时评”表达了欢迎蒋介石“出险”的情况。“吾人在欢迎蒋委员长出险之今日,对国是前途更具有无限殷切之热望焉”。

  1937年元旦,《申报》发表“这一年的回顾”“二十六年元旦献词”“祝元旦”“一年来的中国”“元旦感言”等多篇文章,第八版还大篇幅刊出孔祥熙的“新年感言”以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无疑,西安事变是新年伊始该报总结回顾的重要事件。从蒋介石意外被“劫持”,到十几天后安全回京,从递上辞呈打算辞掉一切本兼职务,到经挽留准假一个月保留原职,这些事件的发生都极大的引导着社会舆论。

  在总结中,蒋介石脱险回京被称为“此为历史上未有的奇迹”。在一篇题为《一年来的中国》文章中,西安事变被称为“这一年小史的压卷文章”,认为蒋介石脱险,令一场轩然大波平息,是非常值得纪念的。

  同情与肯定

  抗战前后的舆论转向

  全面抗战爆发后,“西安事变”在《申报》舆论中则一改以往被批判的境地,转而成为在中华民族统一进程中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件。

  首先,《申报》重点报道了西安事变对促进民族统一进程、增强民众团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1936年傅东华曾发起组织文艺家协会,号召文艺家共赴国难。西安事变后,1937年1月29日,洪深、傅东华等发起的文艺界座谈会在上海召开,座谈会旨在唤起文艺界人士对国家统一与民族解放的使命感、责任感。

  傅东华在会上说:“在这个时候,谈统一救国,已经每个人都觉悟这一点了。这次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到南京,最近陕局的和平解决,都是以表示一般人觉悟到中国需要统一,再不能内乱了”。

  吴稚晖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自从最近西安事变之后,尤像共向团结的大道上直奔进去了”。孔祥熙也认为:“两广问题及西安事变之和平解决,均足为统一力量之证据,而不复为军阀时代之不统一,无纪律之国家矣。”

  国际上认为西安事变使中国“转祸为福”,促进中国军事上一致对外,“举国团结一致”“表现抵抗侵略之决心,均可以证明不抵抗主义已根本不存在于中国。”

  就连日本在西安事变后,对华认识也发生了变化。西安事变前日本当局“对于中国之统一,尚抱怀疑心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即认为此前的认识实为“大谬”,“西安事件,实为中国统一化不可动之证据”。于是,日本方面不得不及时调整对华方针。

  其次,《申报》还报道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直接致使国民政府由“安内攘外”政策向“团结抗敌”的转变,与中共联合起来一致对外。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民政府顺势而起“抗敌御侮之决心,至此与天下以共见”。

  有报道称,西安事变的一幕历史剧发生后,各方“巨袖”“鉴于暴日侵略”,深刻意识到不能再行自相残杀,加之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日甚一日,“自然不得不起而抵抗”,七七抗战的局面得以形成。

  第三,《申报》有关西安事变的报道成功地引导了社会舆论。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宋美龄共同完成了“西安事变回忆录”——《西安半月记》,中英文均有定稿,自1937年6月3日起发行。

  此后,《申报》屡次为该书刊登广告或书评,“自蒋委员长西安半月记一书出版后,本报已撰论称誉之,认为这事不但是蒋委员长之安全问题,实我国之存亡问题,故此书之受人欢迎,不必鼓吹,早已不胫而走”。

  《西安半月记》一书的出版发行,加之《申报》对这本书的宣传,在给民众增添谈资的同时,更增进了民众对西安事变的认识。

  第四,在西安事变的报道中,《申报》对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形象,有着正面宣传的作用。

  汪精卫回国后,针对西安事变诬蔑中共,《申报》发表时评表达不同意见:“汪诬共党是以捣乱为天性,但事实上西安事变,以共党之努力而弥平祸乱,促成统一”。

  “况自抗战以来,共党矢诚中央服从领袖,领导民众,坚持抗战”,想必“汪精卫亦知其事实照然,奈非诬共党则何以博日×内欢心?”

  其中,“×”符号是《申报》为避免新闻检查等不必要麻烦而故意为之,尽管某些字眼被符号取代,但毫不影响意思的表达,读者一目了然。

  西安事变发生时,“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平解决的方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苏维埃政府为了团结全国一致抗日,就正式宣布取消两个政权对立的局面。这种为民族为国家的光明正大仁至义尽的行动与态度,当然合于任何革命法律的基本原则的”。

  诸如此类的报道虽然不多,但鉴于《申报》在国统区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让国统区民众知晓了事变背后的真相。

  总的来说,《申报》对于西安事变的评判虽未逃脱国民党的话语体系,但较之于抗战前,已有很大进步。在给予事变积极评价的同时,对中国共产党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亦能客观陈述,这对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形象,起着正面的宣传作用。

  (本文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