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周刊与民进的成立

辛亥革命网 2014-09-25 09:41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毛梦溪 查看: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1989年8月创办了一本杂志叫《民主》,如果寻根溯源,其前身是1945年由郑振铎创办的《民主》周刊。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1989年8月创办了一本杂志叫《民主》,如果寻根溯源,其前身是1945年由郑振铎创办的《民主》周刊。当年,民进的主要创始人马叙伦、周建人、许广平不仅担任着《民主》周刊的编委,而且还经常在《民主》周刊上发表文章,仅马叙伦一人一年时间在《民主》周刊就发表了56篇重要文章。

  还有,民进成立后的第一个文件《对时局的宣言》也是在《民主》周刊首先发表的。这时的《民主》周刊,实际上已成为了民进早期开展民主斗争的喉舌。

  郑振铎与《民主》周刊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后方的文化人纷纷回到上海,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反内战、争民主、求团结的斗争。当时,抗战以前的进步刊物早被查封,急需要创办一些进步刊物。为了继承邹韬奋当年办《生活》周刊的光荣传统,徐伯昕商请郑振铎出马,主编重办一份周刊。刊物的刊头采用邹韬奋手迹,同时为了防止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以及便于登记,不用《生活》周刊的名称,而改用《民主》为周刊的刊名。

  郑振铎义不容辞地挑起了重担。《民主》由郑振铎出面任主编,周建人、许广平、马叙伦、董秋斯、罗稷南为编委。一切筹备工作就绪后,于1945年9月间,由郑振铎同志出面,在鲁迅先生生前常去的一家酒店里,约请了一批上海文化界名人,正式宣布《民主》周刊即将出版的消息,并请到会朋友们提供稿件。

  当时会场气氛非常热烈,大家一致表示支持。沈钧儒、沙千里、史良、闵刚侯四位名律师热忱同意担任周刊社的常年法律顾问。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民主》周刊在1945年10月13日出版了创刊号。

  创刊号发表了郑振铎撰写的《发刊词》。《发刊词》坚定地表示要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毫不含糊地为民主而斗争。创刊号上,还发表了他写的《走上民主政治的第一步》,指出在国民党军队接收了敌占区后,第一步就应该恢复人民的自由权,而不是戒严、搜查和压迫。

  《民主》、《周报》,加上10月3日创刊的《文萃》周刊,时人称为三大民主刊物。10月20日,在《民主》、《周报》、《文汇报》、《建国日报》等报刊上,同时发表了由郑振铎领头共24人签署的《上海文艺界复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书》,表达了久被隔绝、非常想念的心情和团结战斗的决心,并及时建议: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既已取得合法地位,现在只要省去“抗敌”二字(简称仍是“文协”),便可继续领导全国文艺界从事建国工作,名正言顺(后来,文协接受了这一提议)。

  苏北解放区作家也写来了热情洋溢的慰问信。其中说:“我们简直不能想象,你们这几年是怎样坚持过来的。在暗无天日的暴敌统治之下,你们像一盏孤灯,独守在漫漫的长夜,不顾一切地面对生命的与生活的血淋淋的威胁,为民族为文化保持了崇高的气节与传统!”

  此时的郑振铎一下子冲到了最前线。尤其是在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之后,郑振铎连续在《民主》周刊上发表政论《我们反对内战》、《我们的主张和态度》,指出:“目前最迫切的问题,莫过于制止‘内战’。”

  《民主》周刊促民进成立

  《周报》、《民主》以及其他一些杂志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经常聚会座谈,互通消息。他们每周在联华银行八仙桥分行(今西藏南路26号)的会议室聚会,分析时事,商讨出版事宜和斗争方式。与此同时,在王绍鏊周围也集结了一批上海工商界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陈巳生、谢仁冰、刘树梅、张纪元等,经常在谢仁冰家集会,商谈救国之道。

  经谢仁冰引见,马叙伦与王绍鏊面晤,决定双方以后在一起集会座谈,地点在上海北京西路的广和居饭馆楼上。

  马叙伦方面参加聚会的有郑振铎、傅雷、唐弢等;王绍鏊方面有林汉达、谢仁冰、张纪元等。以后范围逐渐扩大,许广平、周建人、赵朴初、徐伯昕、柯灵、梅达君、李平心、曹鸿翥、刘哲民、冯少山等先后加入,地点由广和居饭馆转移到八仙桥青年会礼堂。

  他们不仅在一起座谈时局,而且在《周报》、《民主》、《文汇报》等新闻阵地联合发表文章。参加座谈会的同志,分别提议或写信给马叙伦和王绍鏊,希望成立永久性的组织,以便长期共同战斗。经过协商研究,双方一致同意成立一个以促进民主政治的实现为宗旨的政治组织,取名为“中国民主促进会”。12月30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上海宣告成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