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写千秋大业新一章(2)
辛亥革命网 2010-07-28 00: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昆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七十年前的今天,在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举行了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迅速解体,中国人民取得了辛亥革命的伟
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长期斗争中,在坚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学说,同共产党的长期合作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从国民党中分化出来,这股爱国民主的力量在孙中山逝世二十五年之后,建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公推宋庆龄为名誉主席。它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传统,坚决奉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不容改变的遗教,明确提出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实现中国之独立、民主与和平,得到共产党的热情赞助。在全国解放前夕,民革中央领导人李济深、何香凝等先后到达解放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和解放区人民的热烈欢迎。这时候,民革组织配合即将解放全中国的形势,积极开展反蒋斗争,推动国民党内部爱国民主分子,站到人民革命斗争的行列中来,不少国民党爱国将领率部起义,脱离反动集团,纷纷投向人民的怀抱,对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国解放以后,民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商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共事,并肩奋斗中,我们亲身体察到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思想,发扬了辛亥革命的精神,并且把一代先驱者未竟的事业继往开来,且大大推向前进。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新生的共和国自豪地走进了世界独立国家的行列。旧中国那种任人宰割,民不聊生,令人思之悲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彻底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并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切正直的中国人,都无不正视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
孙中山先生为祖国的富强和统一奋斗了一生。他在逝世前还抱病北上,为谋求祖国的南北统一,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临终前仍念念不忘:和平、奋斗、救中国,感人至深。现在令人欣慰的是,为了民族富强,中华子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地进行社会建设。然而深感遗憾的是祖国的大陆和台湾,一水相隔,天各一方,亲莫过于骨肉,痛莫过于分离。这种分裂的隔绝状态不应再继续下去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海峡两岸骨肉同胞的共同愿望,应当由双方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山先生去世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拒和反共的不幸事件,其后果造成了今天台湾和祖国的分离状态,中山先生九泉有知,也会痛心的。但这并不是中国共产党之过,责任也不在现在的台湾当局。
中国共产党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继《告台湾同胞书》之后,又最大限度地照顾台湾当局的处境,提出尊重台湾现实,不改变台湾的现行制度,不降低台湾人民的生活,可以保持与各国的民间往来,可以拥有军队以及在人事方面的自由酌定权,不要求台湾实行社会主义,只希望他们能够实行真正的三民主义。国庆前夕,叶剑英委员长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令人兴奋。谈话提出共产党与国民党对等谈判,体现了目光远大、境界崇高、团结统一、振兴中华的热诚愿望;谈话表现了以礼以诚,宽厚以待的恳切态度,同时对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步骤也讲得入情入理,顺理成章。
我们同是黄帝子孙,都受过孙中山先生的教诲,值此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之际,我掬诚相告台湾当局,认清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为了振兴中华,为了子孙后代,勇敢地捐弃前嫌,毅然地弥补前人的过失,遵照中山先生天下为公,顺应潮流的遗教,继承中山先生的联共政策。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列祖列宗争光,为子孙后代造福。共写千秋大业,统一祖国新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