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政会:以党治国的工具

辛亥革命网 2010-11-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杨德洲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先生将民主共和的进程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国民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军政和训政阶段。,中政会:
  孙中山先生将民主共和的进程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国民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军政和训政阶段。在由军政迈向训政的阶段中,以党治国是重要保证,这个党当然是国民党,因此,就要排斥其他政党,由国民党一党独揽政权。为了使“一党执政”能够制度化,孙中山提议于1924年7月设立了中政会,全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又称“中央政治会议”,这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简称中执会)特设的政策决策机构和最高政治指导机关,是以党治国,一党执政的重要机关,是党政之间的枢纽。

  中政会最早设立是仿效于俄共中央政治局。俄共中央政治局的设立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以补中央委员会因人数众多而效率不高之失,政治局最后实际成为俄共中央的最高权力机构。俄共的这一体制也很快为改组后的国民党所借鉴。而且孙中山设立中政会也是为了削减中执会内一批保守的国民党人的掣肘,因此他提议在中执会下设政治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而且在实际运行中,中执会、中政会和军事委员会分别管理党务、政务和军事。

  1924年到1927年是中政会的初创期。在1924年,中政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时,委员没有定额,是孙中山以总理身份直接指派7人组成。此时的中政会虽有议决当事之权,但对于政治外交问题,仍需孙中山最后决定。孙中山以总理身份一人统掌党政军大权,实行党魁独裁。中政会也受制于孙中山,权力有限,只是孙中山的一个政治咨询机构。

图1:孙中山在世时的中政会

  孙中山去世后,中政会的权力明显加强。1925年6月14日,中政会第14次会议议定:首先在中执会内设政治委员会,以指导国民革命进行;再次,国民党的施政方针由政治委员会决定,以政府名义执行之。中政会由此而成为最高政治指导机关。

  1926年1月,国民党二届一中全会首次制定了中政会组织条例6条,并推选胡汉民、汪精卫、蒋介石等9人为中政会委员。1927年3月,在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为了防止中政会沦为蒋介石独裁的工具,受其挟持,对中政会的职权作出限制,规定中常会对党政军行使最终议决权;政治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均置于中执会之下;政治委员会对政治问题议决后,不能直接交付国民政府执行,而必须交由中执会指导国民政府执行。

  1927年到1937年为中政会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个时期,中政会组织变迁,人员扩充,职能进一步强化,其权限发展到达顶峰。此时,北伐完成,国民党实行了全国统一,开始宣布进入训政时期。1928年10月,国民党通过了《训政纲领》,组织五院制政府,并颁布了《中央政治会议暂行条例》,规定“政治会议为全国实行训政之最高指导机关,对于中央执行委员会负其全责。”并且,从建国大纲、立法原则、施政方针、军事大计、国民政府各长官委任等方面规定了其职权。这是中政会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变迁,不仅人数扩大,使其成为一个庞大而复杂度机构,而且职权进一步扩大。此时的中政会实际上是集国家立法、最高决策和人事大权于一体。当时有人认为:“中政会地位之崇高,实为中国现在的最高指导机关,是政治发动的枢纽,是全国命脉之所寄。”中政会的所有决议案均直接交国民政府执行,故中政会又有“太上政府”之称,由此可见中政会之地位了。

图2:1928年至1937年中央权力机构党政关系示意图,通过中政会,国民政府一切都在国民党的统一下。

  从1929年国民党三大到1935年的五大,中政会组织原则虽几经变化,人数时有增减,名称屡屡更改,但多是修枝剪叶,并无实质变化。随着华北危机进一步加深,以及许多人对一党专政的强烈反对,对宪政的积极吁求,国民党内部展开一系列改革,矛盾直指中政会。在国民党五全大会及五届一中全会上,中政会委员被压缩,同时强化独裁统治,其主席权力特大。

  不过在此阶段,中政会的权力是一个由实到虚的过程,虽然中政会的人数时有增加,但却因为人数过多而运转不灵,效率低下,许多人甚至包括蒋介石在内都不出席会议。这也是当时国民党重政轻党使然,是国民党自身组织建设的失败。

  1937年至1949年是中政会历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此时的中政会已步步走向衰亡。随着战事加剧,1937年,国民党中常会第50次会议决定特设国防最高会议,对中政会负责,随后议决中政会停止开会,由国防最高会议代行其职权。抗战胜利后,在1946年的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国民党欲恢复中政会昔日职权。1948年国民党宣布宪政开始,中政会继续为国民党政权苟延残喘做最后挣扎。1947年,蒋介石组织国民党中央非常委员会,取代了中政会,中政会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中政会从1924年的初建到发展,直至1949年的消亡,充分展示了国民党以党治国,一党专政的统治策略。虽然其最开始的设立是为了建设和巩固国民党,并且依靠其走向民主共和的道路,但是最后却依然成为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工具,这也说明了民主共和进程的曲折。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