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政党的离合(2)
辛亥革命网 2010-11-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杨德洲 查看:
同时,同盟会为了赢得在国会席位上的竞选,在宋教仁的领导下,加快了改组的步伐。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联合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实进会等组成了国民党,选举孙中山为理事长,黄兴、宋教仁等为理事,并宣布五项政纲:促成政治统一;发展地方自治;实行种族同化;注重民生政策;维持国际和平。国民党主张实行政党政治,成立责任内阁,以限制总统权力,在当时,就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在宋教仁的活动下,许多人包括官僚政客和立宪党人也加入了国民党,这使得国民党迅速成为当时国内第一大党。此时,国内是两个大政党互争雄长。
图2:推动国民党改组的大功臣宋教仁
有人认为“中国政党萌芽伊始,国民政治观念尚形弱薄,如仅有二党,恐党争日烈,国家异常危险,故决计发生第三党。”于是,同年8月27日,第三大党民主党也宣布成立。该党是由主张立宪的汤化龙、林长民等领导的共和建设讨论会联合国民协会、共和统一党、共和俱进会。共和促进会、国民新政社等团体成立。最初是由汤化龙为干事长,后举梁启超为领袖。由此形成了民初三大政党的角逐的局面。
图3:民主党领袖梁启超
在宋教仁的努力下,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取得大胜,一旦组阁,势必对袁世凯有很大的限制,因此,袁世凯想法设法打击国民党的力量。与此同时,为了对抗强大的国民党,梁启超也有意推进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合并。袁世凯利用了这两点,一是在1913年3月20日,派人暗杀了宋教仁,同时分化瓦解国民党议员;另一方面,支持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合并。1913年5月29日,共和党、民主党和统一党合并为进步党,以黎元洪为理事长,梁启超、张謇、伍廷芳等9人为理事。国民党在多方压力下,四分五裂,放弃组阁计划。虽然袁世凯任命了进步党人士熊希龄为首的内阁,但是具有实权的阁员却为其北洋系的人。1913年11月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了国民党,这也使得国会因未达到法定人数而休会,次年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了国会,而进步党也失去了据点。作为政党政治的活动中心,国会的解散,也使得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宣告失败。
国民党被解散后,其党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随孙中山、黄兴去南方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组成了中华革命党,这是孙中山在总结国民党组织不纯,纪律涣散而组织的,中华革命党强化了党魁个人集权。不过,由于黄兴与孙中山发生分歧,远赴美国,与追随其的李烈钧、程潜等人组建了欧事研究研究会,以研究欧洲局势问题为主,而留日追随孙中山的则有陈其美、居正。胡汉民、廖仲恺等人。另一部分留在北京的国民党党员如谷钟秀与遭袁世凯玩弄的进步党人张东荪、孙洪伊等人联合,欲组织以“民主宪政”为宗旨的“民宪党”。
袁世凯倒台后,黎元洪任总统,重新召开国会。中华革命党在上海活动,原国会议员总结了政党政治的弊端,在北京的国民党和进步党便开始“废党立派”,形成众多的政派。国民党议员张耀曾、谷钟秀等组成政学会,张继、王正廷等组成客庐系,林森、居正等组成丙辰俱乐部,进步党议员丁世峄、孙洪伊等组成韬园系,
1916年冬,这四派组成宪政商榷会,又称商榷系,后因府院之争又分裂为政学会、益友社、民友社、政余俱乐部四派。梁启超、林长民等则组建宪法研究会,汤化龙组建宪法讨论会,后来二者合为一体,人称研究系,以梁启超为领袖。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和段祺瑞上台后,国会再次被强行解散。政学会、益友社南下与在广东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然而由于受到军阀排挤,中华革命党和研究系也屡受打压。五四运动后,研究系因四处碰壁,开始退出政治舞台。中华革命党改组为国民党,后来在共产党成立后,开始走上与中共合作的道路,标志着中国的政党走向了新时代。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