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改革30年的阻力和动力
辛亥革命网 2010-09-12 00:00 来源:红网 作者:刘庄 查看:
改革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体制改革本身,也不是为了发泄对传统体制的不满,更不是仅为了实现领导者或个别精英设计的某种理想蓝图,而是为了解决广大民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以利益得失为基本准则,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进行认真的理论梳理,认识清楚改革在每个历史阶段的阻力和动力来自哪里,进而排除阻力、增强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第一阶段(1978~1988年)的阻力和动力
第一阶段,是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小,而动力最为充分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改革不完全是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而是综合作用的结果。改革的动力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首先是农民要吃饱饭。其次,城市职工要改善生活。其三,党和政府的强力推进。
尊重多数群众的自发选择,从满足多数人的迫切需要出发来推进改革,无疑是这一阶段改革经验的最重要方面。改革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体制改革本身,也不是为了发泄对传统体制的不满,而是为了解决广大民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这样,改革就能在人民群众中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以此来克服来自其他方面的阻力。
改革第二阶段(1989~2002年)的阻力和动力
第二阶段改革的特色是改革由政府主导进行,即内部控制的政府主导型改革,政府成为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相对而言群众处于“跟着走”的状态。对于人民群众而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上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的十年荣景造就了一片欣欣向荣的表象,这使人民对“改革”充满了神往和信任。人们相信这种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改革会使他们享受到比第一阶段改革更多的实惠,不过,在这个阶段,诸如国企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以及住房改革这样涉及到众多人利益的重大改革举措上,缺少民众参与的过程。
改革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的阻力和动力
当前的资源环境问题、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问题,各种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矛盾,都比较突出。在改革过程中也存在部分利益受损者,包括城市下岗职工、进城民工、失地农民、低收入低保人群、中小股民、惨淡经营的个体户、“房奴”、“负翁”,乃至毕业即面临失业的大学生等。低收入阶层的形成,除自身条件的限制外,改革所引致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等也是客观因素。
改革的动力来源于广大人民对自身经济利益的不懈地追求。任何人对政策的评价标准都是也只能是利益,不能寄希望于人们会支持一项可能损害其利益的政策措施,但是,人们对一些情况不满,不见得表示不支持改革。恰恰相反,只能表示他们内心深处渴望着“真正”的改革,比如说,看不起病的群众期盼着医疗体制改革,被名目繁多的沉重税费压得喘不过气的大小企业商户期盼着税费体制改革,孩子上学背负沉重负担并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群众期盼着教育体制改革,因股市大涨大落损失惨重的群众期盼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等等。这是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最深厚的动力,是我们进一步推进改革事业的最根本动力。
排除阻力、增强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对策思考
1.改革要以人民的利益得失为改革的“支撑点”,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实践中的创造性活动是推动改革前进发展的不竭动力。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失,以广大群众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答应不不答应为根本准则,来判断改革举措的正确与错误和改革事业的兴衰成败。30年改革所采取的“先易后难”、“先外围后中心”、“循序渐进”的策略,当然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最为重要的策略,应该是以群众的愿望为转移,群众要求改什么、不改什么,先改什么、后改什么。脱离了群众,单靠精英们关起门来搞改革,再完美的改革方案也经不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2.进一步解放思想,营造宽松自由的思想舆论氛围,大力拓展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
解放思想,不仅仅是哲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回到实践中,回到群众中。有了真正的解放思想,我们的改革就比较容易找到正确的道路,少走弯路,不走错路。思想观点自然有正误之分,应通过思想的碰撞、争鸣,由改革实践来裁决,而不是由权力和权威来裁决。理论思维活跃是民族振兴的喜庆气象。思想越解放,社会思想越活跃,对党在与社会加强沟通中有效引导社会思想的要求就越高,从而促进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
要给各个利益集团一个表达和维护自己正当权益的渠道,使不同的利益集团公开地表达他们的意志和要求,尤其是要让普通群众,让在某些“改革”举措中受损的弱势群体有“话语权”,能够更大声的说出自己的声音、诉求,说出在真切生活中对社会的感知、对体制的观察和对政府的批评,从而使公共政策的制定不再是单极和单方面的,而带有公共性质。从这个意义来说,解放思想就是赋予人民群众发言的权力和机会。
3.进行制度创新,构建健全的群众参与机制
改革就是改变不合理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从而达到在政治上-更加民主法治,经济上更繁荣发达,分配上更加公平合理,社会更加富裕安康的目标。当前最为紧要的和可行的,是通过制度创新,激活已有制度中的民主因素,如党代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要由最普通、最广大的人民(党员),通过真正的民主程序选举出他们自己的代表,通过他们讨论决定大政方针、改革方案和各项大小事务。只有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把程序性的制度建设作为根本环节放在首位,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蓬勃朝气,充分发挥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4.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大力推动行政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的直接原因是政府机构臃肿、职权庞杂、效率低下,并且严重阻碍了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行政体制改革的直接目标就是在管理职能、管理领域、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等多方面对传统低效的“大政府”进行改造,建设一个适度规模的高效政府,从而有效地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调节矛盾、整合利益差异,顺应并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目标是建设一个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政府,建设一个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它虽然可能削减政府官员的利益,但与其他改革相比,行政体制改革的受益者更广大--应该说是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将长期受益,除了可能触动政府工作人员的短期利益之外,它的效益对大多数阶层都将是正面的。
5.坚持实事求是,构建改革的利益补偿机制
建立利益补偿机制,除了采取各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之外,最主要的是确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保险制度,如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等。二是社会救济制度,对老弱病残等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三是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增进人的平等,维护社会公正,缓解利益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当然,建立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并不意味着利益补偿是无条件、无限度的。利益补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与国家按劳分配的政策相适应。如果补偿过度,就会产生新的社会不公平,可能重蹈平均主义的覆辙,削弱改革发展的动力。自始至终对穷人、弱势群体优先提供帮助,重点保护他们的权益不受损害,在他们的正当利益受到侵害时给予相应的补偿,这理应成为制定相关政策所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
我们的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每一项改革举措都是完美无缺的,但是,“因为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就一定能赢得人民最衷心的拥护和最热情的参与,克服一切反对改革的阻力,为改革提供最充沛的动力,我们的改革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刘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