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告台湾同胞书》30年专稿:我的台湾情结

辛亥革命网 2010-09-10 00:00 来源:红网 作者:魏秀堂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从30年前的《告台湾同胞书》到今年的两岸通航通邮,其间漫长而不平凡的岁月,留给两岸同胞许多难忘的记忆。作为大陆资深新闻工作者,魏

  从30年前的《告台湾同胞书》到今年的两岸通航通邮,其间漫长而不平凡的岁月,留给两岸同胞许多难忘的记忆。作为大陆资深新闻工作者,魏秀堂是海峡两岸关系起伏跌宕、终于走向和平发展之路的见证人之一,也是为增进两岸同胞相互了解而不懈努力者之一。以下是他近日为中国网专门写成的一组回忆文章,值得一读。

  纪念《告台湾同胞书》30年专稿:我的台湾情结(一)

  我与《中国建设》中文版的头十年

  《中国建设》杂志是宋庆龄创办的。她十分关心中文版,而中文版也没有辜负她的期望,一直努力成为她要求的那样一条“纽带”,“沟通信息、增进了解、交流感情”.当中文版走过第一个10年的时候,我曾写过文章,说明它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是荟萃重大事件。从大政方针来说,从《告台湾同胞书》、叶剑英委员长的九条对台方针,到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还有邓颖超、廖承志等的谈话和信函,中文版都作为重大题材予以报道。海外读者得以从这些报道中了解中共对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和对于和平统一祖国的诚意。此外还发表过不少海内外人士纵论统一的文章,大量报道过台湾同胞在大陆的团体--全国台联、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湾同学会的活动。很自然地,中文版成了海内外赞成祖国和平统一的各界人士的朋友和园地。海外不少着名人士都曾来稿来函。

  李志仁(左)是早期即开始赴大陆进行文化交流的台湾名人。魏秀堂曾多次采访他。魏秀堂 供图

  就我个人来说,这时候,我开始把很大的注意力投向两岸文化交流。“两岸统一,文化为先”。为此,我曾听在台湾体育界任过要职的林朝权老先生谈过两岸的体育交流,请着名红学家周汝昌介绍过两岸的红学研究与交流,介绍过早期反映两岸情怀的一些文学作品和戏剧、歌舞演出,采访过从台湾来的电影导演谢雨辰、艺术收藏家李志仁,介绍过在北京故宫展出的台北故宫复制艺术品,报道过在北京举行的纪念台湾作家杨逵、赖和的活动,等等。

  第二是服务离散同胞。中文版从创刊起就把为离散同胞服务、协助他们重新沟通联系视为己任。在大陆所有报刊中,我和我的同仁们最早为两岸、为海内外离散同胞提供这种服务。创刊之后两个月,就开办“寻亲访友”专栏,刊出了第一批寻人启事。以后又增出《寻亲访友》专辑,每本刊出寻人启事千余则,帮助许多人沟通了联系,找到了亲人。后来还在专辑里面加载家乡信息。这种专辑不但在海外传播,也被许多人带进了台湾。

  香港同胞士石景宜(左一)被誉为“两岸书使”,曾多次举办两岸图书展。右一为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程思远。魏秀堂 供图

  第三是寄托海峡情思。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赴大陆探亲以后,中文版以大量的篇幅,为离散同胞表达这种海峡情思。其中既有亲人之间的互相思念,也有重新沟通联系后的满心喜悦和夫妻重逢时的情谊缠绵。我写过荣毅仁的姐姐荣漱仁如何思念在台湾的亲人,写过有着深刻台湾背景的国民党老外交官李铁铮与台湾亲友的联系,写过在台的河南籍作家尹雪曼与他的家乡和家乡亲人的感情沟通,写过曾在台湾主管教育、后来回大陆定居的范寿康如何半生漂泊、又如何“喜见故乡万象新”,写过老台胞林朝权一年一年喜事连连,写过台胞白少帆如何历经波折终于回到祖国大陆,写过曾任全国人大常委的黄顺兴怎样为祖国统一建言,写过大陆着名导演怎样把台湾剧作家的作品《和氏璧》搬上北京的舞台,写过华人学者唐德刚的两岸情怀,写过香港书商石景宜怎样促成两岸图书出版界的一次次交流……这一切,无不为了反映两岸同胞共有的海峡情思,统一愿望,无不为了帮助两岸同胞增进了解,加深感情。

  两岸经济合作与交流也是魏秀堂关注的一个课题。他采访上海市副市长沙麟(右)后写的稿件,就是介绍上海的投资环境,回答台湾同胞关心的一些问题。 魏秀堂 供图

  第四是记录回乡的日子。1987年11月开放探亲之后,我的报道重点转为记录探亲台胞在故乡的感受和故事。为了集中报道这一内容,在老领导沈苏儒的倡议下,我们特地举办了《回乡的日子》征文。这一活动吸引了大陆、台湾以至海外的许多来稿,成为中文版创办以来的一大盛事。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征文结束后在全国政协礼堂为作者颁奖时的盛况。三楼大厅里来了300多位嘉宾,其中包括许多着名人士。在举办征文活动的同时,我也以一种历史责任感,真实地记录台胞的探亲热潮。其中最得好评的是报道国民党老兵何文德为争取回乡而在岛内四处奔波和终于率第一个探亲团回到大陆的故事。故事开头有这样几句话:“当我握着他的手,说他的姊妹正在等他回去的时候,他还未开口,泪水便涌满了双眼。我不禁为之动情,又重复了一遍:‘早点回去吧,她们正等着您呢……’”当时,不但他流泪了,我也没有止住泪水。在写他们的故事的时候,我又多次禁不住潸然泪下。

  岛内同胞日夜企盼回乡探亲,生活在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又何尝不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呢?他们理应也享受到同样的权利。但是,他们望眼欲穿,有家归不得,只能苦苦思念。1988年春天,我写下了他们的呼声:“我们也要回家去!”台湾老人林朝权的话,至今仍记忆犹新:“我们老台胞已经等不及了。我已是82岁的老人了,虽然身体尚好,但毕竟老了,腿脚不那么灵便了。我听医生的话,每天坚持步行10公里,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回台湾。我在那边还有儿女,还有弟弟,还有我的家。我那天对林丽韫会长说,回台湾探亲别忘了我,我有理由第一批回去。”后来,他终于叶落归根,回到了思念几十年的家乡,老死家乡。

  第五是促进经贸和旅游。大陆的经济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成就,还有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名胜古迹、秀丽风光及旅游资源和设施,一直是中文版着力报道的内容。此外,我们还将海峡两岸的经贸交流合作,作为报道的重点之一。为了服务两岸经贸,我倡议把《寻亲访友》专辑改为《探亲与旅游》,增加了贸易投资咨询服务方面的内容。为了促进两岸经贸和方便台胞来大陆旅游,我写过台湾名人孙运璇的故乡--山东蓬莱,写过深圳最早的台资企业,报道过深圳和厦门经济特区,写过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普陀山的胜境和香火,写过台联如何为两岸经贸牵线搭桥、台盟如何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写过北京的台资企业协会,写过孔子的故乡怎样唱起了经贸戏……

  现在回想起来,我和我的同仁们为两岸失散同胞提供寻亲服务,而且不断创新,一做就是10年,可能是《中国建设》中文版在历史上为服务读者所做的最有成效、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再加上以上各方面的努力,才顺理成章地使她成了当时主要的对台宣传媒体之一。我作为编辑部的代表,也成了北京对台媒体中一位不大不小的人物。我为增进两岸同胞相互了解而作的努力,则让我有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未完待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