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化
辛亥革命网 2011-03-19 00:00 来源: 作者:解杨 查看:
现代化是一个包含多种因素的变迁过程,从深度上讲,它涉及到物器的、制度的、心理的和行为的多个层面; 从广度上讲,它包括知识、经济、社会、心理和政治五个层面。
所谓政治现代化,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传统的以畜力为主要动力的农、工、耕社会,向以机器力为主要动力的现代工业社会迈进时,社会政治制度等发生与现代经济基础相适应的转换,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现代化在政治上的表现和结果,它意味着传统体制的变革、解体,其目标是实现从传统政体到现代政体的转变。中国政治现代化始于19 世纪中后期,当时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推翻旧的专制政权,建立新的民主政权就成为中国从中世纪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最重要的任务。辛亥革命的爆发,顺应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要求,成功地完成了上述任务。
一、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转折点
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西方武器与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政治经济因素,现代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从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现代化的意识与实践已有半个多世纪的积累。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李鸿章、曾国藩的洋务运动再到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一批批仁人志士在自觉不自觉地向现代化靠近,但这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却屡遭惨败。由于古代东方文明所产生的傲慢,没落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庞大的政治体系的反应迟钝,使清王朝进行的政治现代化的种种努力归于失败,导致中国失去了类似日本式现代化的机会。因此,在传统政治体系内进行变革的努力不能成功时,革命的爆发则成为历史的必然。
晚清政府迫于内忧外患实施的“新政”,虽然是为了“抚绥国内反对者和抵挡外国的侵略,巩固帝国和王朝”,但其深度和成效还是超过了之前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而正是通过“新政”的实行,才真正出现从传统的小农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型的迹象。经济自由政策的颁发,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现代化的陆军体制、教育体制与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开始出现,现代法律体系与司法制度也开始成形。不过,“新政”毕竟是迟到的改革,是统治者在错失几次难得的机遇后在危机四伏、千疮百孔的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匆忙开始的改革。而“新政”本身的巨额要求与不平等条约强加的巨额赔款之间形成的反差使“新政”的种种措施难以真正施行,再加上清朝统治者的政治权威与治理能力的日益衰微和缺乏政治改良者应有的眼界与胸怀,这就使得当载沣等人把席卷全国的保路运动与国会请愿镇压下去,又愚不可及地将铁路修筑权转让给列强和抛出“皇族内阁”时,辛亥革命的爆发就如弦上之箭了。
因此,辛亥革命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政治现代化要求的日益强烈与腐朽的晚清政府无法挽救中国这一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而并非各种因素互相冲撞的机缘巧合。即使没有辛亥革命,也会出现其他的革命。
对西方现代化的认知,始则从西方炽烈的火炮认识到西方“器用”之先进,所谓“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于是购火炮,造舰船,办洋务,都是由此而生的现代化的实践。单纯追求“器用”的认识在甲午战争之后受到挑战,“船坚炮利”只是一种表象,而其背后有更深的层次理念,于是西方现代化的模式开始受到注意。西方现代化的核心———政治制度成为首要议题,康有为、梁启超试图将西方政治制度嫁接过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但事实证明这条道路行不通。清王朝极端僵化的传统制度以及拒绝改革的顽固态度,促使进步之士决心推翻帝制,建立现代化国家。辛亥革命的发生,使得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终于实现在中国结束帝制、建立现代化国家的时代愿望。
辛亥革命使中国封建传统文明延续两千年的历史寿终正寝,中国在制度上进入现代化的时期由此开始。因此,辛亥革命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重要转折点,而且也是中国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分界点,辛亥革命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产生飞跃进步的重要标志。二、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意义
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主要包括民族国家的整合化、政治体制的民主化、政治关系的平衡化、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选举的大众化、政治行为的法治化以及政治结构的分化等方面的要素。辛亥革命中的政治现代化并不一一具备这些要素。而仅仅是一次初步的探索,况且这次探索还不是十分成功的。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从这时开始,政治现代化的理想已成为国人的理想和追求。因此,辛亥革命对于中国政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从而为中国政治现代化扫清了道路。一个强势的政府,时刻站在时代前头,敏锐把握世界发展方向,并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带领全体国民走向现代化,这是世界上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权威日益丧尽的晚清政府不仅无能解除国家的危难,甚至还与外来侵略者勾结镇压本国人民的正义斗争,不推翻这样的一个政权,中国就无法开启政治现代化的大门。
其次,辛亥革命在推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实现了国家政权由传统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从而初步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现代化。“革命就是对一个社会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神话、及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体系、政治活动和政策进行一场急速的根本性的暴烈的国内变革”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变革,它不再是以往那种循环式的封建王朝的改朝换代,而是在世界的东方,推翻了帝制,在中国大地上升起了第一面民主共和国旗帜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对封建体制的权威性、合法性造成了威胁,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从此以后,谁要做皇帝,就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中华民国虽然仅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但是它却广泛散播了民主共和思想的种子,成为中国政治开始向现代化迈进的起点。辛亥革命不仅驱除鞑虏,还创建了民国,建立了法理型政治权威。1912 年3 月11 日,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资产阶级的第一部法典,它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树立了民主共和的合法性,建立了单一的、世俗的、全国的政治权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壮举,是对封建主义最有力的批判。
最后,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社会意识现代化的闸门,摧毁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模式,确立现代政治合法性的新的政治价值准则和新的观念,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一方面,许多人的责任中心由原来的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家族转向社会和国家,由原来狭隘的民族主义转向以现代国家意识为基础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国民第一次听到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声音,感受到作为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新的社会意识支配下,“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以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社会意识现代化最显著的是社会指导思想。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功绩就是开启了封建主义之蒙,使社会意识的现代化大潮奔腾东流。
总而言之,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开始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有益探索。虽然此后中国社会状况不太令人满意,没有完成政治现代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辛亥革命的失败。在对政治现代化的追求上,辛亥革命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从此以后,中国革命与建设开始沿着一条实现现代化的道路而前进着。不论是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对民主的呐喊,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联合政府的追求,抑或中国今天的政治体制改革,都是对辛亥革命先烈们开创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因此,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中国政治现代化实践的历史思考
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跨出了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发展道路。两个不同性质社会的转化,特别是政治现代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演化过程。中华民国成立后,新的社会因素在不断成长和发展,但是,它不可能迅速、完全取代旧有的社会因素。旧社会的遗留仍然存在,而自然经济作为传统政治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小生产者的落后意识仍普遍存在。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资本主义又很微弱。改变落后生产力,推进政治现代化,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现代化是一个多重概念,一方面,学者的理解尚为纷纭; 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使这一概念不断丰富延伸。而中国作为迟到者,还有一个对西方现代化的理解问题。比如《现代化新论》即关于当今现代化的若干观点是: ( 1) “西化”或“欧化”; ( 2) 工业化; ( 3) 富强化; ( 4) 创新与效率化。各种观点之间的共同点在于,现代化应有别于传统社会而形成现代社会的结构、经济关系、生产方式、政治制度、伦理以及文化等一系列现代文明所具备的社会存在。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目标的不断更新也在于此。辛亥革命以暴力推翻帝制,迈出了中国现代化至关重要的一步。在社会变革的饱和点上,辛亥革命完成了其时代使命,且对此后近百年的现代化实践影响至深,当今现代化的多方面均与辛亥革命有渊源,这是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通过对辛亥革命的政治现代化的认识,我们应从中得出经验教训。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现代化的基本实现一定应有相当程度的非政治领域的现代化,尤其是经济领域的现代化予以支持。而辛亥革命却基本未触动或不太触动非政治领域的结构,因此其所建立的新政治结构便缺乏相应的新社会结构的支持。在这样的情形下,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民主共和的目标就超出了中国社会的承受力,甚至带有某种理想主义色彩。其次,辛亥革命一方面对西方政治制度移植较多,创新不足。只具其“外在形式”,而民主政治的真正核心“自由、平等”原则尚未真正成为国民的内心信念并通过完善的制度与法律得以实现。另一方面,革命废除了本国的旧制度却未创建新制度,废除科举制却未立即建立近代文官制度,使民国官场之滥有过于晚清。再次,政治变革需要一种政治理论并把这种理论转化为政治心理,从而在政治行为中体现该理论。但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时,革命党人对政治理论的选择缺少理智并带有急功近利性。他们虽提倡民主共和,却企图通过煽动非理性的狭隘的反清民族情绪来迅速实现这一目的,也没有明确地、彻底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的认识第9 期解杨: 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化同一般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他们的宣传给人印象最深的只有两点: 一是反满,一是汉族祖先的光荣传统。”
从辛亥革命的政治现代化,我们总结了经验教训,以便在政治现代化中少走弯路。
第一,政治的现代化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需要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多方面的配合,才能顺利实现。离开了经济,政治现代化就无从谈起。现代化是一个有机整合的大工程,必须有组织、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千万不能操之过急。
第二,加强政治教育。为适应政治现代化的要求,政治教育应从权威教育向民主教育转变,不仅要使“民主、平等”原则真正深入民心,还要把它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以民主推动政治的现代化。
第三,学习和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学习和借鉴是指有选择、有目的的吸收他国的优秀成果,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须立足本国国情去学习西方政治现代化过程中创造的优秀成果。
现代化对社会结构、政治、经济、市场化程度及文化状况都会产生影响。有意识地研究现实中影响现代化的各种因素并加以扬弃,不断调整各项具体政策,才有可能减少现代化的代价,而单纯认为国策可以代替一切的观点则有可能使现代化进入误区。
不论从何种角度看,都难否定辛亥革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作用。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余年的传统封建政治制度,实现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贡献。与西方相比,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虽然开始较晚,并且有很多地方还不是很完善,但是经过一百六十年的艰苦磨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实践正日渐深入,逐渐拉近了与发达国家距离。因此,辛亥革命正是今天现代化成功实践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