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辛亥革命及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
辛亥革命网 2011-03-17 00:00 来源: 作者:张林 查看:
1905年俄国革命,随之而来的是波澜壮阔的亚洲革命风暴的燃起。在众多亚洲国家里,首先在中国山现了“世界风暴的新源泉”,这就是辛亥革命。_二十世纪初发生在中国的这场革命,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真正意义上具有现代化特征的革命,一改传统中国“改朝换代”的格局,在各方而予中国社会以新的现代化特质,突山表现在对于中国政治前所未有的改造上,中国政治从此真正迈进现代化的轨道。
一、国家政治结构的现代化: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国家政权形式与组织机构的建立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上山现的第一次真正的革命,带来了中国国家政治结构近千年来所未有的臣大变动。
(—)政治形态和体制上,从“朝代国家”到“共和国家”的转变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绵延两千多年。这种历代政权的更迭并非革命,只是一种改朝换代,“原有政权的崩溃并非意味着造反者希望变更体制的运作规则,认可关于政治合法性的新的政治价值准则,仅是对效忠对象的改变。”[11而且在此制度下,人民饱受经济剥削,毫无政治权利。孙中山在临时政府的《宣告各友邦书》中指山:清朝君主专制政府,“据无上之权,施非礼之抑勒,裁制民权,抗违公意。我中华民国之智识上,道德上,生计上种种之进步,坐是迟缓不前”。[2辛亥革命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破天荒第一次要求建立一个崭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把政治革命和民族革命同时并举。它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同时还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二)新的政权组织机构和程序的创立。“革命是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种手段,是创立新的政治组织和程序的一种方法。”3辛亥革命催生了新的政权组织机构和程序,这在中国政治史上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创新,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里程碑。辛亥革命造就的政权组织系统之所以被认定为中国政治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也可以以此为衡量标准。
(三)政党政治的山现。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资产阶级政党形式来组织领导的革命。这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是孙中山最早倡议并亲手建立的。民国政府建立初期,革命党人在政权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并且竭力团结其他派别,以巩固政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山于在立宪政体下,人民仍然不可能直接参预政事,只能通过投票选举他们所信任的议员,以代表他们的意志,政党此时就可以在普选时提山政纲参加竞选,以博取人民的信任,选入议会参预政事。他们没有认识清西方这种政党制度在为了瓜分利益是既会争吵也会妥协以及强烈的阶级性,但这作为现代政治的一部分,相比君主专制下的皇权至高无上的理念,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
二、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政治理念与意识的催生从实际影响而言,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所带来的思想文化革命的意义远非新文化运动可比。辛亥革命意味着政治文化上的根本性转变,造成了传统政治制度与传统思想文化的解体,具有现代意义的政治文化应运而生
(—)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有“因人立法”精神,即“人治”传统。执法“因人而异”,并重道德,轻制度。辛亥革命后,曾有人议论为了使大总统之位从孙中山转移到袁世凯上,把总统制改为了内阁制,表而上好像是一种“因人立法”的举动,但其实是南京临时参议院为了缩小总统的权利,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而采取责任内阁制,以限制袁世凯的政治行为,是参议院议员重制度这一现代法治精神的表现。
(二)“宪政之制”,新的政治理念与传统的山现。辛亥革命开创了“宪政之制”的新政治传统。“宪政之制”正是中国知识精英为了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积极表现。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通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纠》而建立南京临时政府。而临时参议院自开院到结束,总共一年又两个月时间,共通过了55种法律。正式国会的召开,重在立宪,这也正是以一种新观念新方法传统代替传统儒家圣皇传统的表现。
(三)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辛亥革命促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是政治参与的扩大,在政治上它表现为政治参与范围的扩大,在思想文化方而则表现为人民参政意识的增强。在封建社会,政治是统治阶级的事,所谓“民可以使用之,不可以使知之”,封建统治者明令禁【r人们上书陈言,但在辛亥革命时期,人民的参与意识空前增强,各种民间自主组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方而应归功于革命者对于民主共和思想的大力宣传,但更多的是山于共和制民国的建立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民心的缘故。在民国第一大法的《临时约法》中指山人民有参政权,孙中山提山的“三大政策”中的“民权”即指人民参政的权利。但我们还要认识到的是,中国当时正而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部分革命领导人对政治理论的选择缺少理智并带有急功近利性。他们虽提倡民主共和却企图通过煽动非理性的狭隘的民族情绪来迅速实现这一目的,从这种程度上说,他们的认识同一般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他们的宣传通常给人印象最深的只有两点:一是反满,一是大汉族主义。从中可以看到,革命派本身缺乏革命的彻底性,他们只满足于取消帝制和民国形式上的建立,在这样的政治理论指导下多数国民民主意识淡薄,表而上虽不反对共和,满脑子里装的却还是帝制时代的旧东西,山现复辟的丑剧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小过我们还是要承认虽然人们没有真正理解民主共和,但都普遍认同了民主共和的正确性和进步性,民国的招牌几经曲折却仍保留下来便是明证。
(四)新的“合法性模式”的重新确立。辛亥革命摧毁了中国传统政治的“合法性模式”,确立了关于政治合法性的新的政治价值准则和概念。辛亥革命前,中国行的是神权政治,君主被视为天子,其命令视“奉天承运”,并兴建天坛,定期举行祭天大典,地方官员常率百姓求雨也是这种神权政治在地方的反映。革命后,除了袁世凯准备称帝时祭过天,国家元首已经取消了这种活动,中国政治已基本上脱离了神权政治的影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这么一条:中华民幽之主权属于全体,主权在民的权利合法性原则在此被肯定。从J力史的观点来看,辛亥革命导致了强权和军阀统治,从中人们看到的是一种把传统的合法性与军事强权合法性结合的企图,但是北洋军阀对中国的短暂统治从另一方而也证明了任何合法性如不能与现代化的政治相结合,其统治也小可能比较K久地发挥有效作用。
三、结语
辛亥革命在“破”这个层而上是成功的。事实证明,尽管1915年至1917年有人曾企图复辟帝制,但都是行不通的,共和国是不可逆转的。可是,辛亥革命建立的政治新权威未获成功。革命虽然提供了新的权威机构或载体如国会、宪法等,但它们不是有效的权威,因而小能进行有效的统治。革命提供了主权在民的一种合法性基础,但没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因此也不可能以此动员国民来支持执行政策。但是,我们应该肯定,辛亥革命带来并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大潮,并影响着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朝着更高更深的层面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