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文化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妇女

辛亥革命网 2011-03-16 00:00 来源: 作者:范前锋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人们对于“政治 ,从政治文化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妇女,
       

人们对于“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的内涵及界定存在着不同的解释,大致包括政治意识、民族精神、社会政治心理等几个部分。而政治意识是人们对于政治现象的反映(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参与政治的思想基础。本文为了更有力地说明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妇女政治意识的萌动和觉醒,重点从政治技术(包括政治宣传、政治组织、政治行动等)方面加以考查和论述这一主题。

    一、辛亥革命前中国妇女的政治状况

    在人类历史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主要是封建社会,占人类为数尽半的妇女在法律上是没有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的。恩格斯在《冢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这样说:“历史上出现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在绵延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在家庭内部演变为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妇女连最基本的人权保障都没有,更不具备独立的法律地位介入和参与政治生活。《礼记》中对女子身份作过如此说明:“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及嫁从夫,夫死从子。”不论哪一阶层的妇女都受这“三从”的束缚。上层社会妇女大都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闺训”,即或识字,也不过“沉溺词赋书画”;下层劳动妇女终日为生计劳碌,没有条件接受教育。

    中国的女权运动比西方晚了100多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把妇女卷入了刀光剑影的政治活动。法国1789年的大革命引出了罗兰夫人的《女权宣言书》;美国1787年的独立宪法召致了妇女要求选举权的运动;英国工业革命产生了1792年瓦尔斯登(Walsden)女士的《女权拥护论》。辛亥革命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是中国封建专制文化,形成了唯中国所特有的夫权制度,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就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排斥妇女参与圉家政治活动。从中国近代历史看,中国妇女第一次大规模投身于政治活动,首推太平天国起义。“男将女将尽持刀,同心放胆同杀妖。”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因其发生在近代而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所以容易把参与起义的农民妇女与妇女解放运动联系起来。但这并不说明妇女自身政治意识的觉醒,她们追随洪秀全所建立的仍是一个封建制的国家,她们丝毫没有提出妇女解放的根本要求。

    那么,中国妇女在一个较广泛的范围内自觉地参与政治活动起子何时?我认为始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之际——辛亥革命时期。

    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妇女政治意识的觉醒

    辛亥革命时期,一些知识妇女接受了西方“天赋人权”等启蒙思想,萌发了自我意识。空前的民族危机,又使她们开始思考民族存亡与妇女存亡的关系。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国妇女第一次以群体的规模参与政治活动,第一次要求自己解放自己,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兴起的时期。第一代接受了资产阶级云南社会主义堂院堂报    ·纪念辛亥革佥九土周生·启蒙思想的先进中国妇女,涉足了封建女性的禁区——以男性为政治主体的政治文化领域。

    1.中国妇女政治意识觉醒的标志之一:公开提出了独立的政治观点,接受了推翻清王朝专制政体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与太平天国妇女盲目追随男性领导集团参与政治活动不同,辛亥革命前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妇女基于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评判,自觉地投入到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中,以政治主体的身份,从事政治活动。

    与西方女权运动不同,导致中国妇女背叛传统,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契机是空前的民族

 

危机。我们从辛亥革命前后妇女所编撰的报章、杂志、诗、信等资料,可以看到中国妇女开始摆脱不问国事的状况,上至老妪,下至幼女,都关注国家兴亡。四川老妇人罗旭芝在《致保路同志会信》中说:“窃旭芝衰朽女流,自知无补于世,惟伤强邻四逼,时事日艰……屠戳之惨,莫甚于亡国,覆巢之下,几见完卵?”陈撷芬主办的《女学报》评论中国时政是“大官受制于朝廷,小吏受制于大官,百姓受制于小吏,朝廷、大官、小吏、百姓悉受制于外人。”

    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国妇女之所以要立志推翻清王朝,其直接动因来自“保种救亡”的情感。这种爱圉情感融进了资产阶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天赋人权”等思想后,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专制政体存在的合理性。除此之外,还有求得女性自身解放的要求。由于先进资产阶级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国妇女认清了君主专制政体与妇女受压迫,民主共和政体与妇女得解放的关系,使她们产生了反对专制,实现共和,争取男女平等的政治主张。留美女学生薛锦琴在谈到女权和民权的关系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女权之不兴,由于民权之不伸。君之压民,与男之压女,其用心同一偏私。”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国家家族化、家庭政治化。皇帝对国家的统治,与家长对家庭的统治如出一辙,其专制性是一样的。1907年创刊的由吴芝瑛主编的《神州女报》强烈呼吁:“作一个新妇女,应当和旧家庭决裂,进行家庭革命”这种家庭革命的政治主张,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民主共和是解决一切妇女问题的良方,辛亥革命后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成立宣言》中写道:“中国为四万万人之中国,非独男子之中国。吾二万万同胞数千年来压服于专制政体之下,几同残废,今仁人志士推翻专制,建立共和,此吾东亚大局出黑暗而见曙光之会也。”并且发表文章追溯法国大革命时期,罗兰夫人献身共和政体,因而才右今日西方发达,女权进步。

    2.中国妇女政治意识觉醒表现之二:在辛亥革命前后进行了的政治宣传,产生了代表自己的政治组织。

    辛亥革命时期,以女留学生为主体,创办了一大批女子报纸和刊物,宣传资产阶级主张,鼓吹男女平等。据不完全统计,从1907 -1.)12年,约出现了40余种妇女报刊。其’芦较著名的有陈撷芬主办的《女学报》,秋瑾主办的《中国女报》,何震主办的《留H女学会》杂志,吴芝瑛主办的《神州女报》。

    报Fi等宣传舆论工具介入政治活动,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文化区别于封建政治文化的标志之一。中国妇女借助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启发受封建文化愚昧的广大女性。妇女领袖秋瑾在谈到报纸时说:“茫茫长路,行将何之?……左右舆论之势力,担监督国民之责者,非报纸而何?”这一时期的女报都涉及了时政,关注国家存亡、民族危机,鼓吹共和及男女平等。《神州女报》登载何香凝的文章,大声疾呼尚在愚昧落后中沉睡的中国妇女“猛醒!”。《留日女学会》载文道:“一国之人民,女子居其半数,其能直接以活动于政治之上,益于国者无穷。为女子者,皆不可不起而负责。”

    政治宣传工具使政治观点有了可靠的载体,但是为了能够产生团结一致的政治行动,需创立柏应的政治组织。辛亥革命前中国历代妇女也有结社的美谈,但基本上是上层社会闺阁之间的来往唱和,并不带政治意义。只有在辛亥革命中,才诞生了近代中国妇女自己的政治团体。辛亥革命前,出现的妇女团体不太多,有各种读书会及平锐志、平维俊姐妹组织的“女子国民会”等,从属于同盟会等组织,主要配合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清斗争,并未有独立的政治行动。

    辛亥革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带有武装性质的女子团体:上海女子北伐敢死队、女子国民军、女子光复军、尚侠女校等,参加这些军事组织的妇女大都亲身投入起义活动,并为之流血牺牲,为摧毁专制、创建共和及中国女子从军史写下了崭新的一笔。辛亥革命后,这些军事团体演变为妇女参政组织,由此导致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妇女参政运动的爆发,显示了中国妇女摆脱从属地位,进行独立政治活动的愿望。第一个成立的妇女参政组织是“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会长是留日女学生林宗素。不久同盟会员吴木兰在上海创立“女子同盟会”,以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    五南社会主义堂院学报  “促进共和,发达女权,参与政事”为宗旨。1912年2  月下旬,以上组织和唐群英领导的“女子后援会”,  沈佩贞主持的“女子尚武会”等团体联合,成立“女  子参政同盟会”,积极领导了民国初年的妇女参政  运动。

    辛亥革命前后出现的妇女组织,虽然参加人数  不多,且大多限于中上层知识女性,但从此中国妇  女不再以分散的行动去进行政治斗争,而是集中力  量,在自己组织的领导下实行统一的政治行动。

    3.中国妇女政治意识觉醒的表征之三:开始为  民族兴亡和争取自身权益的独立而进行政治行动。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妇女第一次以政治主体身  份投入到政治活动之中。无论是办报发表政论,舍  生推翻清朝,组团要求参政,目的只有两母:一是实  现民主共和政体;二是为中国妇女争取政治地位及  权益。形式有两种:一是采取政治行动的最高形  式——军事斗争,追随资产阶级革命派;二是采用  合法斗争形式独立开展女子参政运动。在军事斗争  中,她们喊出了“天下兴亡,匹夫匹妇俱有责”的呼  声,投入到起义中。如果没有张竹君、林宗素等女志  士的掩护,黄兴也不可能及时赶到汉口指挥战斗,  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一页;平锐志、平维俊姐妹在  光复杭州时,率先冲击扰署,投掷炸弹;更有中国妇  女解放事业的先驱——秋瑾烈士的英勇献身。

    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国妇女用自己的鲜血参与  创立了共和政权。她们以为把男女平等写入法律是  不言而喻、理所当然的,因而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  一次女子参政运动。这是对辛亥革命前“妇女参与  政治”呼声的更深刻的表白。《时报》登载了《女子参  政同盟会宣言书》:“吾女子即居全国公民之半,其  第一步之事业即在争取公民之地位耳。盖公民者,  组织议会之分子;议会者,发生政治之源也。……政  治上之不平等,即吾女子最先受病之处也,吾今日  惟先求得政治之地位。”

+    她们希望把男女平等、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  明文写入宪法:“吾所欲争得公民之地位,即当求之  宪法。宪法者,万法之源。”但是,她们满腔热情换来  的只是冷酷无情的事实。1912年3月1日,《临时约  法》公布时,没有关于男女平等的条文。唐群英、林  宗素等上书孙中山,要求修改宪法,以申女权。但是  19日参议院开会讨论,以“事件重大,候国会成立时  再行解决”为词,公然予以否决。这一举动激怒了女  权运动者,“女子参政同盟会”连日派人到参议院质  询。27日,唐群英率领20余人闯进参议院,打碎窗玻  璃,踢翻会议桌,酿成轰动全国的“大闹参议院”辜·38.件。此后,她们又3次上书,均被搁置。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于1913年11月勒令解散女子参政组织,恢复“男尊女卑”,褒彰“贞女烈妇”,女子参政运动遂告破产。

    三、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妇女参政运动失败的原

因分析    女子参政运动的破产,说明了这样一个无情的事实:中国女子所进行的政治斗争的目标很高,而实现它的政治文化却不成熟。

    1.辛亥革命并没有触动巾霞传统政治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一封建土地制,建筑其上的宗法制度、专制制度依旧:“三纲五常”作为社会关系准则仍统治,k们的社会政治活动。这是妇女参政权实现不了的根本原因。

    2.中国资产阶级产生于中国土地上,传统政治文化潜移默化地浸淫他们的头脑。他们欢迎妇女加入革命,如同太平天国对待女兵一样,但一旦革命成功,就把她们再次抛向从前的境地。参加辛亥革命的女志士,在光复后或结婚重为人妇,或再入闺房,或看破红尘,削发为尼,最为悲惨的,以至生活无着,沦为妓女直至自杀而死。

    3.占女性人口大多数的下层劳动妇女没有条件接受教育,基本处于文盲状态,她们对政治现象漠不关心。这与自觉参加辛亥革命的中上层妇女的热情形成了巨大反差。下层劳动妇女的内心深处虽怀有浓厚的爱国惰感,可她们丝毫不理解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先觉者们为争取自身政治权益的斗争由于得不到她们的支持,失败是避免不了的。

    确切说来,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妇女政治意识的觉醒指的是少数妇女政治意识的觉醒。她们为之努力的目标——男女平等、男女平权,是社会进步的方向。尽管袁世凯篡权,使轰轰烈烈的中国第一次女子解放运动销声匿迹,可时代却酝酿着一场更为波澜壮阔的斗争。五四时期,伴随着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大地上,又开始了一场新的妇女解放运动高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