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视阀下辛亥革命再审视

辛亥革命网 2011-03-06 00:00 来源:邯郸学院学报 作者:梁丽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整体视阀下辛亥革命再审视,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学术界就辛亥革命的成败展开了激烈地论战。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彻底失败了,是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造成了对社会生产力的大规模破坏,中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要“告别革命”或“超越革命”。对此,一些学者如龚书铎、李文海、胡绳武与金冲及等从历史事实出发,予以批驳。指出:辛亥革命是客观形势的要求,是历史的必然。革命无疑要有破坏,但不是“破坏一切”。革命的目的是建设,破坏与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的关系。也有学者指出,如果不从孙中山的“毕其功于一役”的理想角度而言,历史展示给人们的显然不是辛亥革命的失败,而恰恰是这场革命的不朽功绩。所谓辛亥革命的失败,其实只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一派在取得革命胜利后,在新的政治角逐中遭到失败。

        何为成何为败?达到预期的目的就是成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就是失败。以此来评判成败未免有点武断。目标总是要超出现实的,若两者距离稍大一点,就有可能需要几代人去实现。具体事件固然发生在一个时间点或短的时间段,但评判成败能只看那一个点或很短的时间段吗?

       布罗代尔认为,短时段现象只构成了历史的表面层次,它转瞬即逝,对整个历史进程只起微小的作用。中时段现象对历史进程起着直接和重要的作用。而惟有长时段现象才构成历史的深层结构,构成整个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和根本的作用。[8]202在此,不妨借用一下,评判历史事件,如果把它看成一个点或一个短时段,那结果也将会限于表面层次,只能看到它微小的作用。如果把它前后延长,扩展为中时段或长时段的话,则可以洞察出它对历史发展的更重要的作用。

        因此,即使不能把辛亥革命作为长时段来研究,也应该视之为中时段,而不能看成一个短时段甚至于时间点来研究,如有的学者认为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了,就说辛亥革命取得了成功。而三个月之后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就说辛亥革命失败了,这就有点表面化了。应该把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看作一个整体,放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包括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来评判,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比较公允。

       这就有必要重新明确一下辛亥革命的上下限。上限自1 894年兴中会成立,应异议不大。但下限划在何处,学界可能略有分歧。有学者认为应划到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之日。而多数则认为应划到1912年4月1孙中山解职,让位于袁世凯之时。当然,也有的学者认为应划到“二次革命”。笔者认为划到1928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更完整一些。也就是说辛亥革命前前后后一共历时34年。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其中,以1912年1月1日为界,可将革命分为两个时段。

      1.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属于辛亥革命范畴,应没有什么疑义。故简述之。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以“振兴中华,挽救危局”为宗旨。兴中会虽然没有公开提出反对主张,看似一个温和的爱国救亡团体,但据考证,其会员入会誓词则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10]146这表明兴中会成立伊始就有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政府的民主革命目的。之后,孙中山着手进行革命准备工作。1895年10月26日,密谋发动第一次武装起义一广州起义,结果未曾发动即告流产。孙中山遭通缉东渡日本,随后又到了英国,继续开展革命活动。时值国内经过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局势动荡不安。孙中山在与改良派谋求合作无效之后,1900年10月6日又发动了第二次反清武装起义一一惠州起义。起义虽然又失败了,但却强化了孙中山的革命领袖的地位。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使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此同时,与改良派的思想大论战也进入了决战时期。论战的结果并没有使双方趋向认同,革命与改良仍是分途发展,互相争雄。革命派在努力发展组织机构的同时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将革命推向了高潮。而改良派在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之后,纷纷组织立宪团体,并多次发动国会请愿运动,将立宪运动也推向了高潮。但“皇族内阁”的出台,使改良派彻底绝望,遂借“铁路国有”之风燃起了熊熊烈火,并成为革命派武昌起义的导火索。191 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告捷,震动了全国。各省纷纷起来响应,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就有十四个省区先后宣告独立,建立革命政权,清朝的统治基础业已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一一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2.继续革命时期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时,清政府仍然控制着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而在此之前,清政府就已委任袁世凯为全权大臣,进行“南北议和”。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就向袁世凯表明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达到革命的目的,并表示推袁世凯为总统的诚意。作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所为自有他的道理。综合之后临时政府的状况而言,大概有这么几点:一是因为人之常情,能不流血则不流血,和平为上策;其二,对袁世凯的本质认识不清,认为只要推翻了清政府,实行共和,谁当总统都行,革命即算成功;其三,当时各帝国主义列强不支持孙中山而支持袁世凯,且临时政府财政困难,难以为继;其四,革命党人军心涣散,妥协之声四起。其五,改良派、日官僚都希望袁世凯统一大局。在此情况下,孙中山纵有行政之心,亦无统治之力。三个月之后,可以说不得已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而让位于袁世凯。但孙中山的辞职让位是有条件的,即清帝退位,宣布共和。并颁布了《临时约法》来限制袁世凯。至此,我们应该看到,孙中山的解职是为了革命的最后胜利,也可以说是革命派为了争取成功而采取的策略,这在当时是于国于民有利的,而不能说是辛亥革命的失败。

       有的时候妥协也是一种策略,如果对方能向良性发展的话。但袁世凯却“包藏祸心”,玩弄两面手法,为自己赚取政治资本。逼清帝退位以后,其称帝之心显现。且不说不去南京就职,不遵守《临时约法》,而且为了铲除异己,还刺杀了欲与之抗衡的宋教仁。此时,孙中山已看透袁世凯的叵测。宋案发生后,他毅然发动了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但由于缺乏兵力和财力,只坚持了两个月就失败了。“二次革命”,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的延展,是辛亥革命的再起,是为了保卫共和而战,这只能是辛亥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其终点。

      “二次革命”失败以后,袁世凯开始通缉革命党,解散国民党,并于1916年1月1日称帝,这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孙中山率中华革命党,筹措军饷、发动武装起义,继续进行反袁活动。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宣布云南独立,护国战争爆发,随后贵州、广西、陕西等省先后宣布独立,全国掀起了反袁高潮,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并于6月6日气绝身亡,护国战争胜利结束。护国战争是反对袁世凯称帝、捍卫民主共和制度的革命战争,可以说是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一脉相承的,也是辛亥革命的延续。护国战争的胜利,恢复了共和制,从而部分保留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

      在袁世凯死亡前后,张勋、康有为等就积极活动宣统复辟。并于1917年7月1日宣布清室复辟,解散国会。段祺瑞赶走张勋,使这场丑剧仅12天就结束了。同时,孙中山也发出了维护临时约法的号召。并致电段祺瑞,劝他恢复《临时约法》,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但被段祺瑞拒绝。于是,孙中山毅然以“护法”为号召而南下广东,在“二次革命”和“讨袁护国”后再次踏上革命征程。但由于不掌握军队,没有足够的实力,依靠一派军阀来反对另一派军阀,其结果只能是失败。但从护法运动的目的来看,其与辛亥革命仍然是一脉相承的,辛亥革命仍在继续。   

       1920年11月,孙中山回广东重组军政府,并于1921年5月5日就任非常大总统。此后,孙中山便始终以护法为号召,以发动北伐、推翻军阀政权、谋求全国统一为职志,声言“统一中国非出兵北伐不为功。”但孙中山的北伐征程却是艰难的。1922年2月,孙中山于桂林誓师北伐。因陈炯明发动兵变,北伐被迫中止,可谓功败垂成。1924年9月间,爆发了江浙战争和第二次直奉战争,为配合皖、奉作战,孙中山兵分两路,再次出师北伐,亦均告失利。但北伐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10月22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25日,电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但不幸孙中山病逝北京。

       孙中山虽然去世了,但北伐并未停止,统一全国的大业并未停止。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由蒋介石任总司令,继续孙中山的未竟事业。在国共两党共同努力和广大工农群众的积极支持下,北伐军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北伐取得了很大胜利。但由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政变,北伐又暂时中断。1927年底,国民党的内争暂告一段落,北伐统一再次提上日程。1928年1月5日,蒋介石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通电全国,“矢志继续北伐”,是为“二次北伐”。6月2日,张作霖发表“出关通电”,3日,离开北京,北洋政府终结。4日,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8日,北伐军进入北京。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国民政府“统一大业完成”。

       从孙中山到蒋介石所进行的北伐战争,其目的可以说是一致的,双方均致力于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捍卫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欲再政权,统一全国。在两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民国政权最终失而复得。

        历史发展到这儿,辛亥革命可以终结了。或许有人会问,若以此论,那之后的蒋介石政权仍然实行专制独裁,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继续与之抗争,最后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那还属于辛亥革命的范畴吗?笔者认为不属于。因为角色转换了,革命党变成了被革命党,革命党的阶级基础前后发生了变化,革命的性质也就具有了新的含义。所以说,辛亥革命到此结束。

       有学者把辛亥革命的第二阶段看成是巩固政权时期。笔者不敢苟同。革命是除旧布新,发生质变的过程,革命的本质就是夺取政权。所以,就政治层面而言,辛亥革命应限于夺取政权而不是巩固政权。若照此论,之后的国民党政权才是巩固政权时期,那显然不太恰当。

       由上可知,辛亥革命在第一阶段用了将近18年的时间基本上实现了其预期目标,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而且,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还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法令,采取了各种政策与措施,如政治、经济、军事、法制、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革命政权的基本建设。虽然这些政策措施并未完全付诸实施,成效也不太显著,但这些举措都为近代中国民主共和制度的建设积累了必要的经验和教训,其理论价值与历史意义都不容低估。尤其是民主共和的观念,社会习俗的改变,将推动历史勇往直前,不再有回头的机会。

       第二阶段,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继续革命,为保卫胜利果实,誓将革命进行到底。通过两代人16年的努力,最终使历史不再有以帝制自为者,满清也永远成了一个历史名词。而且在这一阶段,孙中山还颁布了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在初步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再次统一了全国。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使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直接联系起来。这是他从事革命斗争以来经历过多次失败并总结了经验以后作出的决策,是对中国革命事业最伟大的贡献。”所以,相对于第一阶段而言,第二阶段无疑是取得了更大的胜利。

        中国近代的民族民主革命是由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顽强努力,才取得胜利。其中辛亥革命占用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近代历史发展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拐点。而这个拐点基本上是成功的。辛亥革命作为一场伟大的政治革命,震撼中国的不仅仅是制度层面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文化上所产生的作用。可以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辛亥文化革新的延伸和发展。陈万雄指出: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不仅在革新思想上具一脉相承的关系,即使在人事谱系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原先也属于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的系统。换言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与辛亥革命党人是同一世代的人,他们不仅不是“辛亥革命之外的力量,而应是辛亥革命力量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无疑是时代的呼唤,但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诞生在一片废墟之上,而是诞生在己初具规模的大厦之上,这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功不可没。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并未动摇封建社会的根基,没有引起大的社会变革,没有改变社会的根本性质,从这一点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不错,这是从更深层的经济方面而言的。对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不太成功的地方,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应该认真总结,吸取教训。但不能因此而忽视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