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国民党改组纪略(3)
辛亥革命网 2013-11-15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董继梅 查看:
1919年10月10日,国民党颁布了《中国国民党规约》,规定本部在总理之下,设总务、党务与财政三部。其后,国民党一直处在改组进程之中。由于此时孙中山及国民党的领导人大都身兼广州革命政府的军政要职,他们的工作重心更侧重于军事与地方行政。不过,国民党的改进工作仍在进行。1920年11月,国民党修正《中国国民党总章》及规约。1922年,陈炯明因与孙中山政见不合,为巩固其个人权势,背叛了革命政府,孙中山被迫离粤赴沪。陈炯明的此次叛乱,使孙中山痛定思痛,认为只有“扩张党务,培植实力,贯彻以党治国之主旨,方足以拨乱事而反之正”。于是,他决定大力整顿党务。1923年元旦,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国民党宣言》,次日孙中山召集进行了中国国民党改进大会,公布了《中国国民党党纲》和《中国国民党总章》;是年11月25日,正式发表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此次改组,是国民党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正式党务改革,是其在发展过程中屡遇挫折后的党务革新。
此次改组,是孙中山在新形势下对国民党面临的复杂政局的一项重要政治举措,与以往几次变革,有着明显的不同。如果说以往几次组织嬗变,大都是孙中山一人苦心积虑而成的结果,那么1923年国民党进行的此次改组,则其集体色彩十分浓厚。1922年9月6日,孙中山指定9人为党的改进案起草委员,历经一个半月的集体讨论,才把国民党的总章及党纲的草案呈请孙中山核定;其后又两度召集各省国民党代表对党纲、宣言、总章进行集体审查修正,最后才正式发表或公布。这在国民党历史上尚属首次。
此次改组,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确立了联俄、联共政策。其时,国内外政治形势已发生了重要变化,国民党面临的局势也与以前迥然不同。1921年,在俄国十月革命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也一直关注这些变化,他对俄国共产党及列宁一直持有好感,还特别注意俄国革命的经验,以资中国借鉴。1921年12月,孙中山在桂林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进行了三天的会谈。而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后,也积极改进与孙中山及国民党的关系。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炮轰广州总统府后,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即向国民党宣传部部长张继表示支持孙中山,声讨陈炯明。中共中央还指示广州支部立即切断与陈炯明的一切联系。8月22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特别会议,决定允许共产党员加入中国国民党。8月25日,孙中山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再次在上海会谈,马林当面向孙中山表示共产国际已经通知中国共产党人参加国民党,向孙中山提出改组国民党的建议,并被孙中山接受。之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先后拜访孙中山。通过双方会谈协商,孙中山赞成国共合作,支持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还同意取消按指印及宣誓服从他的原有入党办法。陈独秀、李大钊、张太雷、蔡和森很快就由张继介绍,孙中山亲自主盟,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国民党此次改组在实行“联共”政策时,也加快了“联俄”的步伐。1921年8月,孙中山在致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交部的信中就曾表示“我非常注意你们的事业”。其后,在与苏俄的多次联系与交往中,孙中山还曾和俄方提出过类似要求财政援助的建议。当时,苏俄为贯彻其世界革命“东方战线”的设想,也积极在中国寻找盟友,经过在北京政府与国民党之间的权衡,最终决定了“全力支持国民党”的战略。1923年1月26日,双方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确立了国民党与苏俄的同盟关系。
孙中山投身革命事业以来,就一直试图寻找一个比较完善的组党办法,以促进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历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一直到中国国民党的此次改组,都是孙中山为谋求一个比较完备的革命政党的不懈努力过程。而1923年的中国国民党改组,使其组织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并得到了更广泛的支持,为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奠定了基础,在国民党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深刻地影响了其后中国政局的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