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蕴山与五四时期的六安革命

辛亥革命网 2013-08-15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赵丰才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20世纪初叶,中国掀起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次大的革命浪潮。这两次浪潮都是由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为先锋骨干,建起了先进的

  20世纪初叶,中国掀起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次大的革命浪潮。这两次浪潮都是由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为先锋骨干,建起了先进的组织,举起革命的大旗,向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猛攻。朱蕴山与六安县五四时期的革命组织的革命历史也是如此。

  ◇组织发起天足会、讲学会◇

  1905年,朱蕴山考中清末“案首”(即秀才)。1906年初春,他邀青年好友刘希平、王肖山、吴大勋、朱石安、方魁及其侄朱璧堂(以上均为六安南乡人)等人,在六安毛坦厂镇发起组织了天足会和讲学会。宗旨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封建王朝奴役民众,探求救国之路,反对封建礼教。这两个组织虽然把矛头直指满清封建王朝,但由于他们活动隐蔽,又远离县城,结社近一年,都未被当局发现。是年冬,朱蕴山等人在毛坦厂镇东街“万年台”(古戏台)轮番发表演讲,痛斥封建制度误国,男尊女卑害人,宣传教育救国,反对外国天主教义对中国文化的侵略。当他们的演讲快要结束时,当地一姓黄土豪率众多流氓来捣会场。众流氓见朱蕴山等人赶之不动,驱之不散,便气急败坏地向台上砸石块,朱石安被砸成重伤。因朱黄两家有历史旧怨,因此,黄姓誓不放过朱蕴山等人。然而,这时的朱家在六安南乡已颇有威望。黄家不敢明搜朱宅,企图暗杀朱蕴山等。朱蕴山为外出谋求救民之路,情急之下,假扮新郎逃往安庆投奔徐锡麟主办的安徽警官学校学习。第二年,朱蕴山又帮助徐锡麟一起干出了震惊清廷朝野的安庆起义的英雄壮举。

  辛亥革命爆发时,天足会、讲学会两个组织的许多成员都投入到孙中山先生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行列之中。王肖山、刘希平、高一涵、高语罕(寿县人)、蒋光慈、高可鸣、胡浩川等一批六安有志青年则先后走出国门,留学苏俄和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真理。

  ◇筹建省立第三甲种农校◇

  1917年初,皖系军阀倪嗣冲在皖势力复起,大肆搜捕革命党人。2月,朱蕴山在家乡六安接到时任芜湖赭山第五中学教师刘希平来信,邀其到芜湖暂避,朱蕴山再次出山。

  朱蕴山和刘希平、李光炯、高语罕等在与军阀斗争中认识到:光靠发动小规模的武装起义,是难以最终取胜的。必须从培养青年入手,通过普及国民教育,提倡新文化,介绍新思想,提高青年觉悟,才能为革命积蓄有生力量。他们首先筹建了一所工读学校(即芜湖职业学校),朱蕴山任驻校董事。此外,朱蕴山还协助李光炯、卢仲农创办了芜湖公立学校。

  1917年11月初,朱蕴山和刘希平、卢仲农等人在芜湖商定,由朱蕴山回皖西六安筹建一所倡导民主与科学,培养新人的新型学校——省立第三甲种农校,以继续扩大教育改革。次年初,朱蕴山经多方活动,并得到六安县县长李铭楚的支持,共筹借了5000元开办费,借六安老赓飏书院旧址为校址,于当年即筹建告成。朱蕴山为了使学校能顺利开办起来,主动提出由省教育学会总干事、第二甲种农校校长沈子修出任校长,自任文牍兼修身课。与此同时,朱蕴山还筹建了六安女子学校,其妻周佩隐任校长兼县立初级师范校长。

  1919年春,省立第三甲种农校正式开学。学校废除陈规陋习,实行师生平等,校长、教师不用雇工,外出不坐轿子,行李自背,与学生同桌就餐,学生可参与学校大事。在教学内容上,取消了孔孟经书,用白话文教学,大量传播新知识和新思想。“五四”时期,他们带头上街游行示威,散发传单,发表宣言,开展抵制日货的斗争。朱蕴山还积极向学生介绍苏俄革命及中国革命的历史,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学生走革命道路和具有顽强斗争精神。当时很有影响的“逐骆运动”就是他们斗争精神的代表作,时任六安县长骆通是个贪官,朱蕴山组织全校师生与社会各界的上层人士联络,宣布了骆通十大罪状,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逐骆运动。这一运动震动了全省,虽然起初省署官官相护,但后慑于众怒难平,不得不将骆通撤职。在朱蕴山等苦心培养下,省立第三甲种农校从教师到学生,涌现了一批具有反帝、反封建爱国、进步的青年,其中不少人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皖西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的骨干。

  在大力做好普及教育,提高青年革命觉悟工作的同时,朱蕴山还亲自著书,宣传革命,反对军阀。如1917年所著《燃犀录》(即《倪嗣冲祸皖记》),有力地揭露了倪嗣冲在皖犯下的罪行。倪嗣冲十分害怕,曾派人以5000重金和安排高位来贿买此书,均被朱蕴山严词拒绝。

  ◇组建中国革命小组◇

  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六安的进步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宣传活动。由留日学生高一涵撰写的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等马列主义书报陆续传到六安。1920年初,朱蕴山、杜月峰和学生会会长瞿其善等在省立第三甲种农校组建了“中国革命小组”。该小组成员为寻求教国救民真理,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经验,深入学习研究马列主义革命理论。此时在北京的高一涵还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五四新文化运动旗帜刊物不断寄回六安供其学习和传播。后来,朱蕴山虽去省府安庆创办《评议报》,但他经常回省立第三甲种农校参加小组活动,并带回《唯物主义基础知识》、《共产主义ABC》、《俄乡纪行》、《赤都新史》等马列书刊供革命小组学习研究。

  朱蕴老是皖西大地的革命先哲,他不断探索真理,不断追求进步,在他75年漫长的革命生涯里,始终贯彻着孙中山先生团结、奋斗、不断进步的爱国精神,为民主革命作出贡献。

  (本文作者系民革六安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