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约运动与民国政治(3)
辛亥革命网 2013-08-12 00:00 来源:《书屋》 作者:李斌 查看:
在各派政治势力都标榜自己的爱国性和革命性的时代,有人主张以民族主义为标准,根据其对待帝国主义和军阀的态度,将政治势力划分为新、旧两派:“凡主张打倒军阀与帝国主义者,可名之曰新派。凡不主张或竟反对军阀与帝国主义之打倒者,可名之曰旧派。谁为新派?国民党,共产党,准国民党,准共产党,及一切急进分子属之焉。谁为旧派?军阀与帝国主义者自身,腐败官僚政客,及一切保守分子属之焉。新派重民权,旧派喜官治;新派重自由,旧派喜专制;新派主御外,旧派主和外;新派好进取,旧派重保守;新派多廉洁,旧派多腐败;新派喜接近民众,旧派藐视民众,此其思想之大别也。”〔4〕这一关于政治力量新旧派的划分,正是废约运动对民族主义发生重要影响的最好佐证。
民国时期,几乎所有的政治势力都对废除不平等条约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而废约运动正是政治势力利用民族主义谋求民众支持的最好良方。余英时先生曾指出,百年来,中国一个最大的动力就是民族主义。如果能够得到民族主义的支持,某一种政治力量就会成功,相反,就会失败。
废约与否及如何废约,很大程度上成为当时政治势力内部争斗的重要“导火索”。废约与爱国问题,是各派势力攻击对手的重要政治工具。“爱国,爱国,这种声浪,今年以来几乎吹满了我们中国的各种社会。就是腐败官僚蛮横军人口头上也常常挂着爱国的字样,就是卖国党也不敢公然说出不必爱国的话。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徒然高出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两个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5〕这一方面说明爱国主义在民国时期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爱国”两字成为各方政治势力自持的政治工具之一。正如杨荫航指出的,各派军阀在攻击他人时,“一则曰卖国,再则曰违背道德、违背法律”,“凡异己者,即以此头衔加之”,以“骂人卖国”为攻击对手的通用手段,使“卖国”成为公愤;“今日中国无论何派,当其握权得志之时”,没有绝对不依恃外国势力的,而“当其失志无权之时”,又无不“骂人为卖国”。相互攻击和谩骂敌对势力“卖国”与不爱国,成为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
在“废约”与“爱国”的呼声高涨之时,废约运动对北京政府的内政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例如,巴黎和会上的对德和约成为各派相互攻击的重要理由,安福系为转移民众视线,先发制人地攻击研究系和钱能训内阁及其外交,引发了北洋政府最高统治者总统徐世昌和总理钱能训的去留问题。华盛顿会议上山东问题,成为各派政治势力较量的重要借口,由于传出梁士诒与日本直接交涉山东问题的说法,引发内阁变动,梁士诒遭到攻击;内阁问题又转为奉直军阀之争,并最终不得不兵戎相见,诉诸武力解决,引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后来奉系主导的北京政府,既在国民政府的压力下试图加快废约的步伐,同时,又因复杂的国内外局势而力不从心。在内政与外交打成一片之际,北京政府内部往往“议员们忙着‘倒阁’、‘拥阁’,政府中人忙着‘收买’、‘疏通’”,无意专心致力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交涉。
总之,废约运动是一场全民参与的反帝爱国运动,谁高举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大旗,谁就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就能获得广大民心;谁坚持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到最后,谁就是民族主义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
注释:
〔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294页。
〔2〕《胡适在英宣言》,《大公报》,1926年11月11日。
〔3〕记者:《武汉讨共之重要发见》(一),《国闻周报》,第5卷第2期,1928年1月8日。
〔4〕梁明致:《中国政局之趋势——致现代评论记者》,《现代评论》,第3卷第71期,1926年4月17日。
〔5〕陈独秀:《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每周评论》第25号,1919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