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复兴——百年梦想之路
辛亥革命网 2011-10-01 00: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赵晓霞 罗俊 查看:
距1911年10月10日晚,辛亥革命第一枪在武昌打响,百年时光,晏然而过。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成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将中国引上了民主共和的轨道。”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左玉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作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继承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步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民生幸福,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强国梦’正在实现。”
回望百年历程,中华民族有过痛心的岁月:军阀混战的硝烟还未散去,八年抗战、三年内战又接踵而至,连天炮火洗礼后的中华大地满目疮痍,哀鸿遍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风暴连续来袭,将国家抛到动荡中,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的贫困线上苦苦挣扎……
其中也有令人振奋的岁月: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1919年,“五四”运动号角吹响,揭开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崭新篇章;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犹如一粒火种在黑夜中点燃,终成燎原之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变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国运衰微、贫穷落后、四分五裂、任人宰割的悲惨处境;1978年,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大幕开启;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得以洗刷……
痛心和振奋彼此交织,构成了中国百年沧桑的经纬脉络,也勾勒了中国百年奋斗史的绚烂图景。100年风云跌宕,纵横捭阖,回望过去,已是沧海巨变,今昔霄壤。
强国之路
翻开历史的档案,20世纪初,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其形式也由以往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对中国社会经济的控制亦随之加深。
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现在我们能造什么?……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所说的这番话,足以反映出当时的工业发展水平。
面对积贫积弱的中国,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全面恢复;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1957年底,“一五”计划各项指标完成;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共产党交上了一份令人民满意的答卷。
如今,距新中国成立已逾60载,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钢铁、电力、煤炭、石油等传统工业部门逐步壮大,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前沿科技实现了重大突破;经济总量从1978年到2010年翻了四番多,达到5.88万亿美元,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腾飞的速度世界罕见,已在产粮、家电产销、服装产销、造船、汽车产销等诸多领域位居世界第一,根据最新统计,目前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的达到22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