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陕军之铁血冷娃 [投稿]

辛亥革命网 2011-04-30 00:00 来源: 作者:马萌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抗战中的陕军之铁血冷娃 [投稿],
 

 铁血冷娃

 

陕西男人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叫冷娃。这里所说的冷娃并非贬义,其中有惊叹、有欣赏、更多的是赞许的成分掺杂其间。“冷娃”是指古时候的陕西男人不善察言观色,往往会干出一些大出意料之外的事情来,也有外表冷峻,庄敬实诚、寡言少语,刚板硬正,拼命硬干的理解。这大约是在秦朝时,民间就逐渐赋予陕西男人这种感情色彩特别强烈的称谓。
   “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冷娃排两行”,这是古代国人对陕西男人的评价。多年前的一次全国甲A联赛上,生冷的陕西男人把自己张扬到了一个极致。当时的主场西安异常热烈,赛场上的摇旗呐喊声导致客队战意全无,陕西球迷的气势压倒了客场,也将对于足球的狂野之情一泄如注。实质上,在激烈的赛场上有起哄的、有吼叫的、有骂客队球员是“瓜B”的。而有陕西文人却对这次陕西球迷的表现做出了如此评价:这是本色的陕西男人,他们在球场上所表现出来的冲动、热烈与陕西人民的素质高低文明程度无关。
    “生、蹭、冷、倔”给陕西男人戴上了意识形态里的枷锁,仿佛自己的骨子里或者表象上缺少了凌厉、阴沉、刚硬以及惊天纬地就不是陕西男人。而就在这种情结中,陕西男人肆意滋长着自己情绪,走火入魔一般修炼着自己的自身养成。就这样,陕西男人受不了委屈,是非曲直能和你争个头破血流甚至不惜壮士断臂。
    寻找自己骨骼上秦人的烙痕,却发现身体发肤之上满是如烟的历史。有人说,陕西男人个个长得像兵马俑,在当今还能对号入座,我并不认为这是在嘲笑和讥讽。在我的眼里,兵马俑的面孔才正是中国男人最美的脸庞,两千年来,他们在地下讲述着一个王朝的繁盛,讲述着各自的抱负、各自的忠诚与各自的勇敢。

半农说起了暴动前夕富有传奇色彩的宣化观斗争,在民国十五年“二虎守长安”之后,大革命时期的那场由共产党人领导的反抗白色恐怖的暴动同样是震撼人心的。

那是民国十六年的三月二十九日那一天,凌晨时分,共产党人经过短暂的动员,宣化观外聚集了数百名学生和农会的成员,地方民团把守住各主要路口,负责警戒。愤怒的群众高呼“打倒劣绅”的空号,冲进了宣化观,把反动分子们从美梦中惊醒。群众斥责他们的无耻行径,讨伐破坏宣化高小的肇事者,并向其索要校舍。那帮顽固不化的反动分子不但不悔改前非,反而向革命的群众抛砖舞棍,一个姓刘的反动分子更是口吐狂言,谩骂群众是手扶黑犁的泥腿子,懒蛤蟆想吃天鹅肉,妄想和有钱人平起平坐,并用铁拐杖殴打学生,把一名学生打得血流满面。顿时,民怨沸起,愤怒的群众一起动手,用石头和木棒打死了姓刘的,另外一个姓王的反动分子看情势不对,越墙逃跑,慌不择路,竟然掉入一口枯井中,真是报应,应了村里人的那句俗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在宣化观斗争后,关中东部反抗国民党白色恐怖的斗争风起云涌,半农的表弟维善参与了那场暴动的领导工作。他是共产党的早期党员,大约是一九二五年前后入的党,共产党在江西南昌发动暴动的时候,他在贺龙手下的一个连担任指导员,有着丰富的革命经验。

抗战爆发后,杨虎城将军旧部三万多名陕西冷娃组成的国民党三十一军团,开赴山西抗日战场,浴血杀敌。保卫中条山、保卫黄河、保卫大西北。这支部队在中条山坚持抗战近三年,先后粉碎了日军的十一次大扫荡,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入西北。为救国,两万多陕西冷娃慷慨赴死。
    早春时节的关中平原。

赵寿山接受杨虎城指示出任渭北警备司令,驻防西安以北泾阳、三原一带,他在这一带的任务就是联络红军,防止国民党军队的讨伐。不久,陕北红军相继开拔到这里。

这是渭北泾阳县云阳镇的一个普通农家院落,当年成为红军总部所在地。

在这里,赵寿山为加强十七路军对红军的了解与友谊,特意邀请了红军将领为他的部下讲解和演习游击战,他们则对红军讲述平原作战原则。红军的游击战术,在不久以后的山西战场全都派上了用场。

关中平原之火车道,火车从绿意盎然的田野穿过。

一支精心准备的陕西军队,迈着匆匆而又坚定的步伐,在师长赵寿山带领下,从三原出发,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抗日的最前线。

士兵们一个一个面情严峻,气壮山河,这些平均年龄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将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捍卫祖国庄严神圣的领土。古老的关中平原,见证了自己儿女的满腔豪情。

官兵们徒步走到渭南,然后在华山脚下换乘火车,东出潼关,挥师北上,从此,中国抗战的战场上就有了一支敢于牺牲作战勇敢的陕西军队。

闷罐子火车上,他们看着擦窗而过的锦绣河山,心潮涌动,情绪激昂。

那个时候,南京政府还没有正式对日宣战,这支行色匆匆的部队,他们戴的臂章,并不是后来给日寇添了很大麻烦的陆军第十七师的牌子,而是“陕西警备第五旅”,这就表明了当时蒋介石对待抗日犹豫不决的心态,这些陕西冷娃的抗日是以地方武装实施武装自卫的名义进行。

同一时期,在陕西的三十八军其他各部,也纷纷受命奔赴抗日前线。

一七七师五二九旅,在旅长共产党员许权中的带领下,归入赵寿山的部队序列,一起出关,但是却被分割使用,他们被调至山西同蒲线的北段,后来参加了著名的忻口战役。

三十八军军部教导团开往石家庄,在滹沱河南岸掩护大军西撤。

同时,一七七师五三○旅被调到韩城、合阳至潼关一线,担任黄河防务,他们配合地方民主抗日力量,与群众一起,抢修工事,保卫黄河。

细心的人也许会看出,一支部队就这样分开成几块,没有统一的指挥便投入了战斗,这在中外军事史上都是个例外。

保定,直隶总督府。

经过二十多天的急行军,赵寿山带领十七师进驻保定。这个时候,蒋介石亲自担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在平汉线北段沿线组织十万多人的军队,由他的亲信刘峙任平汉线总指挥,这个后来被讥讽为“长腿将军”的指挥官,别有心意的将指挥部设在一列专用列车上,当战事一开,他便第一个仓皇逃去,真是丢了中国军人的脸。

十七师开到保定以后,大部分在外修筑工事,战壕的修筑,进度很快,交通壕内,可以开一辆汽车过去,士兵们的士气十分旺盛,几十里的阵地密密麻麻,尽都看见士兵,简直成了兵的世界了。

八月,华北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绿色秋庄稼覆盖着原野,谷子就要成熟。但是,即将到来的恶战使这里的气氛变得异常凝重而沉闷。

河北保定,漕河车站。

这是平汉线上一个小得不起眼的站台,就在这里,在沉闷的战斗气氛中,从山西战区乘火车到保定前线视察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和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来了。在赵寿山师长陪同下,周恩来特意会见了这支参加过“西安事变”的部队,为他们排以上的军官作了一次抗战形势的演讲,他告诉官兵,抗战是长期的,打仗要机动灵活,要注意官兵团结、军民团结,共同保卫祖国大好河山,为中华民族作出更大贡献。

此时的保定,黑云压城。一场恶战即将打响。

鬼子很快就发动了强烈的军事进攻,日军第一军所属第六师团、第十四师团、第二十师团等部,在空军配合下,向涿县、保定发起攻击,突破徐水后,陕西军队二十五师左翼阵地被突破,十七师赵寿山部在漕河车站及其以东地区负责抗击敌人,与敌反复争夺阵地,战斗十分惨烈。

与此同时,日军第二军一个师团开始朝正定方向突击,企图切断中国军队退路,日第五师团也尽遣主力,配合其第一军攻打保定。

日军完成对包围保定的战略部署,开始总攻。最后汉奸、特务领着路,将保定曹家花园附近的城墙挖开了一个大洞,日军蜂拥而进,保定失守。

当国民政府试图在石家庄一线再次进行防御时,日军另一路在晋北已经攻克雁门关,山西省府太原告急,蒋介石紧急下令,正在平汉线部署守卫石家庄的部队向娘子关方向转移,以巩固晋东门户,而保卫娘子关对于稳定华北战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仓促的部署与撤退,胜负早已注定。

古老的娘子关下。

这些历经岁月、磨成凹槽的石板路,穿过雄浑威重的娘子关城楼。“楼头古城楼边寨,城外青山城下河”,地势险要的娘子关地处晋冀咽喉地带,号称“天下第九关”。历史上曾进行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此刻,却要面临一次热兵器时代的惨烈撕杀。

守卫这里的,大多是几支不同番号的陕西军队,其中,十七师受命在娘子关外突出部分,也就是雪花山一线占领阵地,南北展开,迎击从井陉正面进攻之敌。

雪花山、乏驴岭一带均为石灰岩山体,石质坚硬,没有防御工事,只能临时用麻袋装土、堆石,做成简单的掩体,而他们却首当其冲的和日军遭遇。

同时,三十八军军部教导团,也从石家庄一线赶到娘子关东南的旧关一带布防。

一场恶战开始了。日军以步炮空联合兵种向陕军十七师阵地左翼刘家沟发起猛攻,战斗持续两天一夜,坚守官兵伤亡惨重。在坚守雪花山战斗中,第一○二团某连连长、共产党员张登弟坚守阵地,英勇奋战,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手榴弹打光了,就用满山的石头砸,最后全连官兵壮烈牺牲,无一生还。

雷声震动,大雨滂沱。

不久,敌人绕道,向娘子关南部的旧关发起猛烈攻击,同时,又以千余兵力围攻陕军左翼雪花山阵地。

危急时刻,前线总指挥黄绍竑命令十七师向井陉方向拼死出击。在夜色掩护下,十七师一个团向河北方向杀去,直指井陉车站。令战士们想不到的是,日军的后续部队正在这里休息。经过一阵猛打猛冲,睡梦中的敌人还没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被英勇的十七师打得落花流水,这一仗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其中大炮就有十多门,许多军械还未来得及打开箱包。这一次的战斗,被称为十七师“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日军忽然占领了左翼阵地雪花山,陕军出击部队有被围歼的危险,刚刚兴奋不已的战士不得不放弃缴获的物资,立即投入反攻。直打到天明,敌人继续向雪花山增加兵力,十七师伤亡惨重,而且火力弱,仰攻不易,天亮时分,敌人飞机出动,中国军队无奈,只好丢弃阵地,向乏驴岭转进。

这时,为整饬军纪,部队将防守雪花山阵地的第一○二团团长就地处决,原因就是他放弃阵地,纵兵前去追抢那批缴获的物资。

敌占领雪花山阵地后,乘胜向陕军乏驴岭阵地发起攻击,企图突破正面,与旧关之敌会合,继而夺取娘子关。十七师官兵与敌昼夜激战,一步也不退却,敌人也不能前进一步,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不得不承认“井陉附近之敌顽强抵抗,战斗没进展”。在后来的战地上,中国军队捡到的日军明信片上,上面就印有敌人攻占井陉、雪花山及运输伤兵的照片,可见战斗的惨烈。

十七师以巨大的伤亡与敌坚持激战九天,这时,前线总指挥黄绍竑要离开娘子关,回洛阳向蒋介石复命,临走之际,他对赵寿山说,你的官兵都很勇敢,虽然牺牲很大,但是给国家立了大功。十七师因此得到了银元三千块的奖励。黄绍竑后来还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华北战场上,真正抗战的将领只有两个半人,其中一人就是十七师的师长赵寿山。”他还说,教导团的官兵约有二千余人,士兵有许多是青年学生,是杨虎城当时想扩充军队作为下级军官之用的,西安事变前,有些共产党员曾在这个团里当教官,所以士气昂扬。

九天的血战之后,娘子关守军被迫全线后撤。

至此,第十七师和教导团在娘子关地区面对日寇精锐部队,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为保卫太原赢得了时间,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经历娘子关一战,十七师整连整营的牺牲,战斗惨烈不忍目睹,师长赵寿山在给蒋介石发去的一份军情电报中说:

“查职师北上抗日,瞬历三月,损伤奇重,机构已毁,团缩为营,营缩为连,各中下级军官,或则伤亡,或则失踪,或以抵抗不力处死。现旅长仅一人、团长仅二,营长以下干部不足三分之一,指挥乏人,战斗损失非有补充,殊不能以再战。”

当初部队从三原出发时,带领的一万三千人,到此时只剩下了两千七百多名,面对那一个个沾满血迹、年轻的面孔,赵寿山脸色憔悴,悲愤交加,一夜之间,他的胡子、头发变得花白。

心力交瘁的赵寿山走不动了路,连马也不能骑,他只好被士兵抬着,在崎岖的山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今后的路在哪里啊?这些官兵的前途该怎么办?抗战还能坚持到什么时候?
    这是陕西男人在一个大时代最后的绝唱。此后,这个群体逐渐走向了转型。从秦扫六合一统中国的男儿到中条山上的敢死之士,再到当代的陕西男人形象。这个过程,恍若秦人一场千年的梦呓。
    有人说,秦朝留给我们的遗产中,最生动和完美的,莫过于那一张张兵马俑的脸。我觉得秦的遗迹中最为精彩的却是兵马俑自身的品质和其散发出来的秦人的气息,当这种属于东方的古老感动在秦人的身上逐渐模糊不清时,当这一切渐行渐远的时候。实质上,很多陕西男人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张望和呼唤。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