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传媒60年大变脸:在新中国旗帜下成长(2)
辛亥革命网 2011-07-18 00:00 来源:新华社 作者:张寒、黄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伴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加速发展,中国的体育传媒还将持续发出中国的强音,去冲击世界的视网膜,去震撼世界的神经。 ,中国体育传媒60年大变
国内大多数中央级报纸及省市报纸都在这前后开始设立体育专栏,近50家晚报设有体育专版,每逢重大赛事,各报还纷纷增加体育版面或推出体育特刊、专刊,都市报的涌现更使体育新闻一跃成为与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社会新闻、文化新闻等并列的新闻品种,成为媒体竞争的重要战场。也是在1995年,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正式开播,成为国内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专业体育频道。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开始成为中国体育新闻传播中令人耳目一新的角色。依托于互联网强大的功能和巨大的影响力,“第四媒体”的先行者把自己的体育新闻频道变成了人们及时获取体育资讯的重要渠道。而网络时效性、交互性强的特点也为传统媒介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包括体育类报刊在内的纸质媒体开始寻求自己的另一件“数字化”外衣,众多体育类广播电视节目,也纷纷搬上了互联网。
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曾说:“体育是媒体吸引受众的三大法宝之一。”据国家体育总局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全国体育报纸种类达到44种;而到2003年底,全国各地可收看的体育类频道也增至42个;新媒体的成长速度与惊人影响力更不容小窥,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新媒体首次正式成为奥运会持权转播商。更令人感到鼓舞的是,手机作为“第五媒体”也已经在体育报道中崭露头角,本文首段描述的场景正成为中国体育迷生活中的常态。
从建国初的一报几刊到如今几乎每报必有体育版或体育专栏、体育类专业报刊遍地开花、互联网和手机报实现了体育资讯的即时播报,从广播独领风骚三十余年到卫星体育频道24小时放送,互动式、点播式体育节目唾手可得,中国体育传媒所走过的每一步都与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领域的建设成就交相辉映,与人民生活大踏步迈向小康目标的进程水乳交融。
踏上奥运的“快车道”
2008年8月24日,北京奥运会圆满落幕,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给出了“无与伦比”的评语。
北京奥组委在总结中写到,评价北京奥运会成功的五大标准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媒体表现出的良好的舆论氛围”,而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早就有言在先:“媒体是一届奥运会是否成功的最终评判者。”就北京奥运会而言,这场夏季奥运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媒体大战中,有10%的评判权掌握在2400名中国记者的手中。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当时国际奥委会分给中国媒体的注册记者名额只有40多个,平面媒体之外的电视广播等领域均无从谈起,宋世雄等著名体育解说员只能在香港借用当地电视台的直播讯号进行播报。
此后的16年里,汉城、巴塞罗那、亚特兰大和悉尼的四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媒体的持证记者人数始终徘徊在百人之下,直到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国际奥委会授权新华社为东道主通讯社和国家摄影队后,借助东道主之利,中国体育媒体全方位参与到国际体育新闻竞争之中。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副总监张兴在梳理北京奥运会成功报道的背后故事时,谈起十二年前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刻骨铭心的遗憾。他回忆说,中国代表团入住奥运村举行升旗仪式,当时他们赶去奥运村排队领取入村采访的证件,但因为不了解奥运会的采访规程,他们没有事先申请这次活动的单边转播权,于是在自己国家的代表团入村升旗的时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的电视台在旁拍摄、采访。
而和他颇有同感的前央视体育中心主任马国力也在那届奥运会采访回国后提出:“要想报道好奥运会,一定要了解它的核心理念,自己要练兵。”
于是1997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八届全国运动会上,央视派出了100多人的报道阵容,开始了以奥运报道为标杆的实战操练。
正因为有了从那个起点开始的一系列努力,在北京奥运会闭幕一年多之后的今天,张兴才可以骄傲地说:“北京奥运会上,除了标准公共信号之外,我们还以自己的单边信号为观众提供了充分的现场报道,实现了我们对奥运会的全部报道设想,这一成果是我们以12年的不懈努力换来的。”
和央视体育频道一样,许许多多的中国体育传媒机构都在过去的十几年乃至几十年里,以超乎常规的强度和速度付出着、努力着,不断追赶着早我们起步百余年的西方同行们,超越自己,以求无愧于国家和时代。
伴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加速发展,中国的体育传媒还将持续发出中国的强音,去冲击世界的视网膜,去震撼世界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