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球王李惠堂(2)

辛亥革命网 2011-07-1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黄传昶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上海滩流行这样一句话:“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一个足球明星能够让国人将他和梅大师相提并论,李惠堂在

  作为中国人一致公认的球王,李惠堂将“振国威”视为使命,他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征服欧美,而奥运会便成为李惠堂施展抱负的最好舞台。

  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即将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由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财力困难,李惠堂和足球队只能自筹资金,提前两个多月出发,靠沿途比赛的门票收入作为参加奥运会的费用。李惠堂和队友沿途进行了27场比赛,取得了23胜4平的战绩。他们省吃俭用,一路风尘赶到柏林。8月6日柏林汤姆逊球场中国足球队对战英国队,作为捍卫国家尊严的最好项目,国人及当地华侨对中国足球队寄予厚望。中国驻德大使程天放则率领五六百人啦啦队到球场为中国队助阵,而英国女皇特地给她的国脚们发来专电,鼓励他们要维护国家荣誉。由于中国足球队在奥运会开幕前几天才到达柏林,准备时间被大大压缩,最后球员由于体力不支,零比二输给英国。尽管如此,中国队在场上的表现引起了全场的球迷和英国当时各家报纸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中国足球的水平不亚于欧洲的强队。奥运会结束之后,英国人以年薪八千英镑,折合中国六万四千块大洋,请李惠堂留在英国踢球,李惠堂婉言谢绝。

1936年参加柏林奥运会的中国足球队全体人员合影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内地战火纷飞,整整一年又一个月,伤病痊愈后的李惠堂重披战袍,出现在香港赈济内地灾害的赛场上,雄风依旧。然而1941年12月25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次年春天,汪精卫为庆祝伪满建立十周年,特命外交部长褚民谊和宣传部长林柏生联名致电李惠堂,拟派专机接李惠堂和南华足球队到南京和满洲各地巡演,并希望其留在南京主持体育政务。为了避开日本人和汪伪政权的追踪,李惠堂决定率领南华队去澳门访问,借此机会逃离香港,返回广东老家。在途中李惠堂作诗感怀:“世乱时虞历万难,今朝脱险向长安。桂林山水迎人笑,我正飘零意未宽。”回到家乡后,他在田野乡村过着简朴的生活,并在家门口贴上了一幅对联——“认认真真抗战,随随便便过年”,横批“还我河山”。期间,他还多次组织义赛支援抗战。

  1947年秋,43岁的李惠堂宣布挂靴。从1923年代表中国参加远东运动会,到1947年作为队长参加的最后一场比赛,李惠堂在球场上度过了25年的时光,共打进惊人的1860球! 他的挂靴意味着中国足球李惠堂时代的结束,此后中国足球命运坎坷,黄金时代自此一去不复返。

蒋介石曾两次接见李惠堂,盛赞他对中华体育的贡献,并将李惠堂“锲而不舍、贯彻始终的爱国家、爱体育”的精神称为“李惠堂精神”。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