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体育巨变:观赛方式多样化 运动装备专业化

辛亥革命网 2011-07-10 00:00 来源:搜狐 作者:搜狐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眼中体育的巨变不仅是一个个突破、一枚枚金牌、一个个明星,还有我们的观赛方式,以及运动装备,这些体育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眼中体育的巨变不仅是一个个突破、一枚枚金牌、一个个明星,还有我们的观赛方式,以及运动装备,这些体育迷们最能感同身受。
 
观赛方式 从收音机到网络时代
 
60年来,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国民们观看体育比赛的渠道越来越丰富,了解赛事信息越来越方便了。
 
1收音机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大众了解体育比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收音机,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比赛直播。当时的中国还不够富裕,普通百姓了解外界信息主要是通过电台的广播获取。
 
1951年5月,新中国举行了第一次篮球、排球比赛大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建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广播比赛实况。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转播体育比赛实况。
 
随后中央电台又成功地转播了1961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乒赛,通过电波将体育健儿的精彩表现传播到整个中华大地。
 
2 电视时代
 
1978年,中国电视台第一次对世界杯足球赛进行了实况录播,由著名播音员宋世雄来解说比赛,随后在1981年的第三届世界杯女排赛上又实况转播了中国女排的比赛,广大观众通过电视转播观看到了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的全过程。
 
随后央视又对1982年世界杯足球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等世界大赛进行了现场直播。
 
1995年1月1日开始,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开播,这是国内创办最早、规模最大、拥有世界众多顶级赛事国内独家报道权的专业体育频道,每天平均播出16个小时以上。
 
3报纸杂志
 
新中国第一份体育专业杂志《新体育》诞生于1950年,第一份专业体育报纸《体育报》(《中国体育报》前身)创刊于1958年。《新体育》与《体育报》合称一报一刊,是新中国最早的专业体育媒体。
 
著名专业体育报纸《足球》报正式创刊于1980年,隶属于中国国内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也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报道足球的全国性报纸。而1988年7月1日在长沙创刊的《体坛周报》已经发展成为期发行量最大、最受欢迎的综合性体育报纸。
 
4 网络崛起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通过网络了解比赛实时进程,甚至通过视频来观看比赛实况同样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种观看比赛的方式。
 
网络与传统媒体相比的优势在于其便捷快速,不仅可以看到比赛实况,还可以了解比赛的台前幕后的一些动态,而且网络媒体大规模转载各家平面媒体的内容,海量的信息也是它的一大优势。根据中国第24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宽带网民已达3.2亿,占网民总数的94.3%,我国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仍稳居世界第一位。网络,在体育信息的获取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5 现场观赛
 
在媒体之外,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各项体育赛事也越来越多地登陆中国,除了国内的各项赛事之外,近年来中国频繁举办了各单项的世界顶级比赛,以及亚运会、大运会、奥运会等一系列世界大赛,使得国人现场欣赏高水平竞技、近距离领略世界最高水平选手的风采成为现实。
 
运动装备 从回力鞋到全球名牌
 
60年间,中国人参与体育活动,无论在理念、装备还是方式上,可以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最开始简单的白球鞋、木制球拍,到后来的各种琳琅满目、功能区分清晰的各类体育用品;从大街上的水泥乒乓球台,到走入社区的标准体育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实实在在地反映在体育领域中。
 
刚解放时,中国人对于体育用品的认识水平还很低,那时参与体育活动,大家并不注重装备是什么,赤脚踢足球,用自制的拍子打乒乓球,也都是正常的现象。而那时人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往往也很随意,也许在马路边拿起拍子就可以打羽毛球了,乒乓球往往是那种水泥的球台,球网则是用砖头自己码成的。
 
另一方面,当时我国体育用品业也是刚刚起步,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规模也小,生产的体育用品,无论是品种、数量,还是质量,都还不能够完全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国内的体育用品企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天津三地。这一时期国内的经济建设热潮,蓬勃发展的体育运动形式,都促进了体育用品业的快速发展。比如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的举行,以及容国团首次为我国夺得世界冠军,都促进了人们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这一时期也诞生了中国很多享誉全国的著名品牌,如生产乒乓球器材的“红双喜”,生产运动鞋的“回力”,生产运动服的“梅花”等等。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更深层次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大量“三资企业”落户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世界体育用品的生产逐渐向中国转移,为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目前中国已发展成世界体育用品制造中心,全世界超过70%的运动鞋由中国生产。在这一阶段,国人对于体育装备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体育比赛时对于装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拥有一双顶级的运动鞋或球星的真品球衣成为年轻人心中的梦想。
 
如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今天在巴黎纽约街头首发的一款运动眼镜,也许1天后就能在北京上海的体育用品商店里买到,中国的体育产业,其实才刚刚上路呢。
 
幸福源自多样性
 
从听比赛到看比赛,从在门板上打乒乓球到在体育馆健身,从“回力”到琳琅满目的国际国内品牌,这就是我们身边60年体育的变化。
 
从50后到90后,对这些变化的感受是不一样的。50后听比赛,60后读比赛,70后看电视转播,80和90后则上网看视频了。
 
读比赛我记忆深刻:1984年那个暑假,《羊城晚报》成了刚初中毕业的我最热衷的读物。那年之后,我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对许海峰、李宁、郎平、朱建华等名字再也忘不了。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学校里集体看球赛很时髦,那时候的国足主帅高丰文知名度相当高,不亚于现在的姚明和刘翔。现在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电脑,看比赛轻而易举,我们当年的盛况是不可能再有了。
 
王朔的《看上去很美》里有一段回力鞋的经典记录:为了一双回力,可以闹出人命。北京的事我不清楚,但那个年代有双回力鞋的确是很牛的事情,现在在海口开辆最新款的法拉利都远远不及。
 
生活在这个年代是幸福的,我们的选择丰富了,不再只有惟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