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看”奥运第一人(2)

辛亥革命网 2012-07-19 00:00 来源:人民政协网 作者:谭萍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32年刘长春写下了中国人在奥运赛场上的第一笔,成为第一个亮相奥运会赛场的中国人。其实,追溯到四年前,一个名叫宋如海的安徽人已悄悄

  “我能比呀”

  林则徐被称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而宋如海则应该是中国看奥运的“第一人”。

  荷兰经过10年申办,终于如愿主办了1928年奥运会。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为荷兰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写下了光辉一页。阿姆斯特丹奥运会共创造了8项奥运会纪录、4项世界纪录。奥运会项目比赛的前三名选手在接受颁奖后,为第一名选手所在国奏响国歌,全场人士起立、脱帽致意,让宋如海感到了一个国家所受到的尊重,这正是当时中国所需要的。

  在45个参赛国家中,仅有33个国家得到名次,除美国、芬兰、德国等当时的体育强国外,让宋如海感到惊讶的是,中国的近邻日本竟然排名第17位。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上,日本的织田干雄在男子三级跳远中夺冠,成为日本、也是亚洲第一个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运动员。鹤田义行在男子200米蛙泳中为日本夺得第一块奥运游泳金牌。人见绢枝在800米跑中获得亚军,成为亚洲第一个获得奥运奖牌的女选手。

1957年6月,宋如海给横渡长江的残疾人颁发奖章

  人山人海的赛场与运动员迸发出的体育精神,让宋如海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各国体育健儿积极奋进、争夺锦标的昂扬精神。而这种精神对于中国人来说十分必要,他决心将奥林匹克介绍给中国大众,以激发民众改变落后面貌的民族自信力。

  中国第一部介绍奥运会的专著1930年,宋如海根据在这届奥运会上所见所闻以及考察感想,通过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我能比呀·世界运动会丛录》。宋如海这样解释了“我能比呀”的来历,恐怕这也是他对于体育比赛精神的感受:“Olympi ad 原系古希腊运动会之名称,世界运动大会仍沿用之。‘我能比呀’虽系译音,亦含有重大意义。盖所以示吾人均能参与此项之比赛。但凡各事皆需要决心、毅勇,便能与人竞争。”

  这是中国第一部介绍奥运会的专著。

  不仅如此,宋如海通过观察发现了各国积极申办奥运会的秘密:除了激发体育拼搏精神还会赢得巨大经济效益。

  据说,宋如海在奥运会期间为荷兰算了一笔账,这也是宋如海最得意的发现。门票收入是举办运动会不可小视的一笔财富,该届大会田径门票通票为20元,单场门票分为4元、2元、1元三种。而其他诸如游泳、拳击、帆船等均为2.5元,每天有上万人观看比赛。即使按每人1元标准计算,门票收入也有1万元。16天的比赛,至少不会少于20万元。

  宋如海在书中还注意到,奥运比赛另一个受益方应当是当地的旅馆业与服务业。当时有2.5万人来到荷兰参观,旅馆爆满,阿姆斯特丹的火车、汽车人满为患。在赛会期间,共有100多万人次乘坐汽车,相当于阿姆斯特丹全年乘车的总量。现代通讯与邮政同样繁忙,大会开幕以后,每天向世界各地拍发的国际电报是平时的8倍;邮政局的人员增加了5倍;邮政局在本届奥运会发行的邮票也大赚一笔。3万余套的邮票一售而空,进账3万余元。

  “至于全城的点心店、咖啡店,无不赢利数倍。”宋如海这样形容这座城市的商业收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