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韵味——国术
辛亥革命网 2011-10-0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黄传昶 查看:
传统中国喜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待“四夷”往往也有怀柔远人般的自信和从容。但鸦片战争之后,“天朝上国”被西方的船坚利炮所惊醒,而甲午年间那场天崩地裂的失败,更让昔日的那份自信和从容荡然无存,“亡国灭种”成了国人内心挥之不去的阴霾。坚船利炮带来的西方文明一时让国人无所适从,但为了“救亡图存”,又不得不“向西方学习”,西式的器物、制度、思想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尊西崇新渐成为一股不可遏制的浪潮,最激烈的莫过于风靡一时的“全盘西化论”,古老的中华文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面对西方的冲击,一些“国字号”却在这股浪潮中顽强地挣扎,向世人展示着文化多样性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本篇我们讲述的是国术升降沉浮的坎坷历史。
当西方体育进入中国时,这种崇尚身体对抗、强调公平竞争的新事物,尚不为国人认识。后来,非重体育不足以挽积弱而图存渐成为社会公认的真理。形形色色的体育开始进入学堂、学校,并迅速向社会蔓延。当西式体育大行其道时,中国固有的武术传统,被国人重新发现,并赋予新的内涵,受“国粹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称之为国术。
中国民间有着悠久的习拳练武的传统,或以修身养性,或打擂表演以作欢愉,或为保家护社之用,门派繁杂、自成风格,诸如《水浒传》、《三侠五义》等古典小说对此常有光怪陆离的描写,绿林豪情、飞檐走壁,无形中给武术增加了几分神秘。
图1:华人文化圈中最为知名的武侠小说家金庸,今人对传统武术的最早理解,也许就是从金庸先生笔下引人入胜的“江湖”开始的。六脉神剑、降龙十八掌等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武术在我们在心中愈发神秘……
但近代以后,当身体健康不再是个人修身养性之事,而成为国家强盛的重要因素时,传统武术开始有了不同以往的价值。“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当西式体育成为强身利器时,传统武术开始被国人赋予新的价值,精武体育会的就明确提出“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为宗旨”。
1909年上海爱国富绅聘请津门大侠霍元甲创办精武体操学校,后改称上海精武体操学校,1916年正式改名为上海精武体育会,各界名流对精武体育会的成立极为重视。昔日不入流的武术之所以变得备受关注,首先在于传统武术契合了“尚武精神”的理念,与其他中国固有运动不同,武术有着明显的强调身体对抗、竞争的特点,孙中山先生为精武体育运动会的题词即为“尚武精神”。其次,当西式体育大行其道时,武术对于受过固有文化和道德熏陶的国人来讲,无疑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拳术国技,为我国民族固有之体育”,武术此时凝结了更多中国人的文化、民族情结。
图2:孙中山先生为精武体育会的题词
精武体育会因此迅速发展,从1910年到1920年十年间,会员发展至1100多人,并先后在各地设立分会,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武术更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完整的国术馆系统。
1927年张之江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林森等人的支持下,邀请李烈钧、戴季陶、于右任、蔡元培、何应钦、冯玉祥、孔祥熙等二十六名国民党党政要员,联合发起筹建南京国术研究馆的决议,1928年6月,中央国术馆正式成立,“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面健康”为宗旨,为国民党直属机构,经费由财政部国库开支。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后,国民政府通令各省、市、县、区、乡(村)设立国术馆下属机构,从而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层层节制的国术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