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办中国人自己的体育
辛亥革命网 2011-10-0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黄传昶 查看:
伴随着西方的炮火,“亡国亡种”简单四个字成为每个中国人内心挥之不去的阴霾,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夙愿殚精竭虑。而西俗东渐,体育传入古老的帝国,渐成为保国保种的利器。当体育从各个学堂、学校星火燎原般传向各大小城市,各地运动会风靡一时,体育渐为国人所接受时,人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中国所有的体育赛事都是由在华的外国人操办、掌控;所有体育名词都是英文;运动会的大会秩序册都是英文;即使今天比赛中的最常见的比赛用语的“出界”都是英文“outside”,而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开幕式上的一幕更是深深刺痛了中国人……
1923年第六届远东会在日本大阪举行,本届中国代表团的组织、参加,名义上是由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主办,但当时身为正副会长的张伯苓和郭秉文并不问事,全交给该书记美国人葛雷主持。中国选手在此次运动会上仅得到足球一项锦标,其他项目都败给日本和菲律宾,成绩固然令人沮丧,但让国人更为气愤的是,代表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开幕式上讲话的竟是葛雷,被日本人讥为“左手提菲律宾,右手挈中华民国,如斗犬马之戏”,打破这种尴尬局面,办中国人自己的体育成为时人迫切的任务。
1923年,第十届华北运动会在天津举行,时任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会长的张伯苓借东道主之利,做出一个让国人和在华外国人为之震惊的决定:这届运动会从筹备到举办一律谢绝外籍人参与,完全由国人自办;从裁判员到一般工作人员,均有中国人自己承担;所有比赛规则由国人自己制定;所有比赛术语一律采用国语,由国人重新修订华北运动会章程。中国人从外国人收回了体育主权,一举结束了外国人垄断中国体育的历史,《大公报》高度评价此次运动会,认为“自是而后,华北体育界乃大放曙光,成为独立国家之体育机关矣,各国对我之评语亦因是而渐佳,中国体育之人才亦因是而渐众”。这是张伯苓对中国体育的一大贡献,而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成立则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图1: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发起人之一张伯苓先生,张伯苓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高度
经过多年苦心筹备,1924年8月4日,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南京正式成立,张伯苓全票当选为董事长,另选举出沈嗣良等九位董事会董事,值得注意的是这九位董事都是中国人。稍后董事会会议制定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宗旨:“联合全国体育团体,促进体育之进步;主持全国业余运动,暨制定运动统一规则及运动标准,并增进运动员任侠之精神;关于国际运动比赛,由本会联合各区负责进行”。该会总部设在上海,并向北京政府“内政部立案”。
作为民间社团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起初并没有得到政府的支持。但在张伯苓的带领下,该会先后加入了远东体育协会、国际足球协会、国际游泳协会、国际草地网球协会、国际技巧协会等多种国际体育组织,成为中国体育走向国际的重要象征。1931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该会为中国的奥林匹克委员会,先后诞生了王正廷、孔祥熙、董守义三位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体育在国际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图2:1924年8月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部分董事的合影,前排左起:冯少山、卢炜昌、沈嗣良,后排左起:陈时、张伯苓、王正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