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体育的兴起(下)

辛亥革命网 2011-09-2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黄传昶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我们在梳理百年体育史时会发现,体育有鲜明的历史烙印,它或是“鼓民力”的利器,或是政党展示其权力的舞台,或是国家间沟通的润滑剂。
 

  身体的健康与否已经不再只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决定着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因素。所以,当培养“尚武”精神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目标之一时,强调体育课的设置就成为许多人的共识。正是对“军国民主义”、“尚武精神”的推崇,早期体育往往和“体操”、“兵操”和“洋操”等联系在一起,而近代最初的体育课是在教会学校和清政府设置的军工学校中诞生的。

图2:上海圣约翰大学拖着长辫子的跳高运动员在比赛

  清政府屡屡惨败于外族的事实,使最初的开明官吏认为,朝廷应该在军队使用的器械上大加改造,购买外国的坚船利炮,并设立兵工厂自己制造,才能重新找回清政府的强大。为此晚清政府先后创建了许多军事学校和以学习制造武器装备为目的的兵工学校,如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许多军事学堂,全面采取西方练兵法,正是引入体操,只要以德式体操为主。后来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体操和体操课开始进入一般学校。

  1904年,根据《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实施中的中、小学国民教育,体操被规定为各级学校必授的科目,并一律练习兵式体操。1906年,学部尚书容度提出的《学堂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认为“体操一科”的宗旨在于,“幼稚者以游戏体操发育其身体,稍长者以兵式体操严整其纪律”。当时一首著名的乐歌《体操——兵操》中,把此时体操的功用写道淋漓尽致:“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召,来做兵队操。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咚敲。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得身体好。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

图2:清政府时期的小学体操科

  那么,今人熟知的体育何时取代了“体操”呢?如前所述,当时的体育(操)的盛行,离不开“尚武精神”、“军国民主义”,但是随着一战的结束,军国民主义开始逐渐退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冲击了当时中国思想文化界,被封为军国民教育榜样的德国一蹶不振,知识界、文化届转而拥抱代表胜利一方的美国平民主义,以及战后兴起的和平主义与世界主义。以徐一冰为代表的新一代体育家,开始批判以往体操、兵操等将体育军事化的不当,强调应回归教育的目的。一直到1922年的壬戌学制,才废掉兵式体操,并将科目名称改为“体育”,此后清楚凸显教育意义的“体育”才日渐取代重视操练的“体操”。

  由此可见,体育在中国的兴起绝不是单纯模仿西方体育那般简单,体育有其自身的历史脉络和社会背景。我们在梳理百年体育史时会发现,体育有鲜明的历史烙印,它或是“鼓民力”的利器,或是政党展示其权力的舞台,或是国家间沟通的润滑剂。而体育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胜负间的悲喜,更是观察历史的一个维度,我们将在后面部分向您介绍。

   附:对中西体育史周详的梳理,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照汤志杰:《体育与运动之间:从迥异于西方“国家/市民社会”二分传统的发展轨迹谈运动在台湾的现况》,《思与言》第47卷第1期(2006年3月)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