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华北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辛亥革命网 2017-05-26 09:37 来源:纪念朱理治文集 作者:朱理治 查看:

这是朱理治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两次发言的汇总。标题为编者所加。

  秋里〖即余秋里〗同志的报告很好,体现了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计划总的盘子、规模定得比较恰当,1600万吨钢,850亿投资,这两个最主要的指标一定,就基本上决定了基本建设的规模。计划中可能还有些矛盾,将来执行中也会发生新的矛盾,但因为总的方面是留有余地的,所以这些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计划可以基本确定下来,以便及时安排下去。

  从华北来看,毛主席提出的三条方针更为切合实际。一为备战,华北是一、二线,是敌人进攻的一个主要突击方向,所以,必须加紧作好备战工作。二为备荒,华北地区旱涝灾害频繁,备荒问题十分突出。三为人民,华北粮食是最严重的问题,有些生产队虽有储备粮,但是今年遇到大旱灾,要吃掉一些,能保留多少很成问题。

  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华北的工业布局将有很大的改变。钢铁生产,二线占68%,一线占32%。除了包钢、太钢、石钢外,在后方还有几个小型钢铁厂。纺织工业,二线占43%,一线占57%。盐、自行车、缝纫机等,二线也能生产。京津二市今年底准备迁出27个工厂到小三线,明后年准备再迁几十个(不包括中央的)。这样,小三线建设就基本上打好了。即使不打仗,对工业布局也很有利。

  华北工业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投资42亿,第二个五年计划134亿,第三个五年计划66亿。“三五”计划的建设任务仍是很大的,我们一定要保证搞好。到1970年的规模是:年产钢占全国的22%,煤占全国的30%,电占17%,水泥占19%,棉纱占18%,纸占13%,盐占38%。这样,华北以钢、铁、煤、机械为中心的工业基地就基本建成了。

  目前,京津等市已经形成的工业力量是很大的,但还未组织好,还有不小的潜力。首先要加强专业化协作,这就需要打破原来的框框,搞好地方与地方,中央与地方,中央工业与中央工业,军用与民用,军工与军工之间的协作,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要求。这方面需要做很多的思想和组织工作才能搞好。其次,要重视进行技术改造。另外,支持地方有计划搞点小型原材料工业,对于支援国家建设和支援农业也很有必要。

  当前,华北地区最突出、最根本的是粮食问题。华北不是水灾就是旱灾,粮食的产量很不稳定。1963年,河北眼看丰收在望,几天暴雨不只把当年庄稼,而且把许多农田基本建设冲掉了。今年又遇大旱,受灾面积达1亿亩。能不能战胜水旱灾害,使粮食过关?从大寨、曲沃、遵化、北京郊区、太谷县等地方的经验看是可以的。

  现在需要有一个坚定不移的方针。首先要根治海河。毛主席、少奇和许多同志对此都很关心,中央已经立为专案,现在已经动工,准备集中力量分期打三个大歼灭战,今年治黑龙港,明年治子牙河,后年治大清河。但是“三五”计划中对此没有列入,河北省的同志有点担心。最好不要再变了。

  第二个方针是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们计划搞1亿亩基本农田,包括7000万亩保浇地,3000万亩山区水平梯田,加上植树造林,1000万亩台条田。在五年计划期间,计划保浇地亩产400斤,水平梯田亩产300斤,台田亩产200斤,这样1亿亩基本农田水旱不怕,即可保收360亿斤。现有的水利投资,要很好利用。有些地方,如北京、太谷、石家庄已经有了很好的水利建设经验。一是要有个全面规划,如何利用地上水和地下水,在地质部门的帮助下,积累水文资料,有计划地进行水利建设;二是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按地区一口口吃;三是要依靠群众自愿,不能恩赐,也不能强迫;四是要土洋结合,因地制宜,打砖井;五是要有水利机具,要成套供应,加强管理。

  第三个方针是抓肥料,包括农家肥、绿肥、化肥。有机肥各地都可以自己搞,这方面已有许多好的经验,需要好好学习推广。化肥确可保证增产,与其从南方调来粮食,从国外进口粮食,不如千方百计多搞些化肥厂经济合算。如果国家拿出2亿元,建立5个五万吨合成氨厂,可以年产25万吨合成氨,100万吨氮肥。1斤化肥,按增产3斤粮食计算,就是60亿斤粮食,华北区每年亦不过缺50亿—60亿斤粮食。

  此外,在京广沿线要减少一些棉田,改种粮食,以便河北粮食自给,适应备战需要。但要分两步走,一下子不要减得太多。还有一个征购政策问题,也需研究解决。

  关于生猪收购价和猪肉销售价问题。有的同志说,目前猪肉收购和销售价格高,粮猪比价不合理,造成猪肉大量积压,国家赔钱。抗日战争前,100斤小麦,山西可换45斤猪肉,内蒙古可换31斤猪肉;现在山西只能换27斤,内蒙古只换26斤。农民养一口猪,相当于半个劳动力的收入。因此,生猪的收购价应由四角五分降到四角二分,猪肉的销售价由现在的八角多降到六七角,以扭转国家亏损和猪肉积压。还有些同志认为,降低猪肉的收购和销售价格,应特别慎重,可以适当降一点,但不宜降的过多。我们现在提倡农民多养猪,但究竟养多少?市场需要多少?应该好好摸一摸。价格降的不适当会打击农民养猪的积极性,可能造成市场供不应求,对农业生产也很不利。我们认为,养猪同农业的关系非常密切,总的精神还是应当鼓励多养猪,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1965年9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