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荟萃(原栏目继续)
辛亥革命网 2017-04-18 17:10 来源:宋教仁研究会 作者:张琴轩 查看:
▲安 东 县①
平沙临驿路②,荒市倚江村。
郡县鸡林③古,华夷鸭水④分。
蕃营朝牧马,贾舶夜鸣琴。
都护⑤今安在,安东空复存。
【说明】
本诗自《宋渔父初集》杞忧书社1913年版。1919年2月,《民立报》题为《骚心(于右任)丛谈》录有此诗,惟“平沙”作“单沙”,第六句为“胡外夜降神”。
《安东县》是宋教仁在1907年3月奉同盟会总部之命,从日本赴东北建立同盟会辽东支部,并策动“马贼”起义,以便对清廷造成南北夹攻之势时写的力作。
【注释】
①安东县——今辽宁省丹东市。
②驿路——我国古代为传书、驿马通行而开辟的大道。又称驿道。
③鸡林——古新罗,在今朝鲜。
④鸭水——指鸭绿江。
⑤都护——官名,即总监。我国汉、唐时期派驻边地的最高长官,诗中指都护府。
【浅析】
1907年3月23日宋教仁偕白逾恒,日本人古川清从日本出发于4月1日到达安东县。作者写下了这首忧国忧民、怀古伤今的诗。诗的首联开宗明义点明安东县的处所。首先映入作者眼帘的是一个“荒市”,“荒”字是诗眼。当时安东县是一个商港,隔岸与朝鲜新义州相对,安沈铁路和朝鲜釜义铁路在此衔接,故称“临驿路”。此时日俄战争结束不久,创伤犹存。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进行,以日本胜利结束。战争又是在中国土地上进行,而且是以牺牲中国利益而结束的,无疑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这时朝鲜已成为日本的“保护国”,日本人纷至沓来,甚至越江至安东一带活动,实行殖民主义掠夺。故称“荒市”。这一联是总起,而且对仗工稳。第二联是承上联写古今对比,有今不胜昔之感。宋教仁认为民族兴衰消长是互为转化的,以汉族为例,曾有过强盛的时期,只是“自近世纪以来,昧其爱国心,忘其尚武力”为满人征服沦为奴隶。现又“遭其主人之厌弃”,转卖给帝国主义列强,“失其第一重奴隶之资格”。因此,他对汉族历史上强盛的事业和杰出的人物怀有崇敬的心理。但目的不是为了要恢复昔日的统治疆域,而是在于唤醒汉族人民奋发自强,推翻满清贵族的反动统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古代鸡林郡为唐朝辖地,已属朝鲜境内,而现在却以鸭绿江为界,真有今不如昔之感,民族积弱无以复加,鸡林郡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第三联又把这种思想推进了一层,用“牧马”和“鸣琴”作对比,说明当局者麻木不仁,丧失警惕。面对这种现实,诗人心情之悲哀可想而知了。正由于这种现实情况令人悲哀,所以在末联中作者不得不大声疾呼:现在都护府不存在了,安东也不安宁了。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的呼声,既是为了警惕作者自己,更是唤醒国人。“安东”语义双关,既指安东县,也指我国东北地区。安东都护府已成为历史陈迹,安东实质也只是一个空名而已。
本诗意境壮阔雄浑,感情激越悲楚,吊古伤今,纵横排荡、思绪万千。采用了反衬、对比、首尾相应等手法,深化了主题。堪称佳作。第二联对仗工稳对比鲜明,是不可多得的佳句。第一联“荒”字,起到画龙点睛、引领全篇的作用。“荒市”既体现在外来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也表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必须唤醒国人起来改变这种现实。一个“荒”字表达作者,忧国忧民和血荐轩辕的思想感情。自古安东何等繁荣,而今天却是一个“荒市”,外国军队在这里牧马,而当地的权贵之人却在那里请求神灵降福祉,预卜凶吉,如此麻木。说明只有唤醒国魂,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才能救国救民,彻底改变这种现状。“荒”字是吊古伤今的载体,是伤今的重要诱发点。为了改变“荒市”和国家的“荒芜”,作者食不甘味,寝不安神。“荒”字最能体现当时社会的本质特征,看到了“荒”,才会不遗余力去改变它。“荒市”表现了一个革命家敏锐的政治眼光。末句卒章显志,既照应首联“荒市”,又指明原来安宁的安东已不复存在,自然水到渠成。
(张琴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