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晓

辛亥革命网 2017-04-18 17:01 来源: 作者: 查看:

秋晓

秋    晓

旅夜难成寐, 起坐独彷徨①。

月落千山晓, 鸡鸣万瓦霜。

思家嫌梦短, 苦病觉更长。

徒②有枕戈志③,飘零④只自伤。

    【说明】

      1904年9月,长沙起义事泄,宋教仁遭清政府悬赏通缉,逃到日本,开始了流亡生活。1906年2月,入早稻田大学就读。这年8月20日,因神经衰弱,住进东京脑医院,接受治疗达两个半月之久,出院后,又在日本友人家里休养了两个月。《秋晓》大约是在10月病中所作。

     据《宋教仁日记》一九○六年十月十七日记述:“五时即起,往外散步,眺望之际,颇觉清爽。回思夜尽更残,不能成寐之景,如云泥矣。口占得诗六句,而不能成章云云”。这段记述,点明了《秋晓》写作的时代背景。在“口占得诗六句”的基础上作了补充和修改,得成《秋晓》诗。

 

       【注释】

        ①彷徨——犹疑不定,不知往那边走好。

        ②徒——空,白白的。

        ③枕戈——头枕着兵器睡觉。意谓杀敌报国之心甚切,一刻不懈。《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

        ④飘零——漂泊,散落。流落无依。杜甫《衡州送李大夫七丈赴广州》诗:“王孙丈人行,垂老见飘零。”

       【浅析】

        这是一首忧国怀乡的抒情诗。

        起首二句:“旅夜难成寐,起坐独彷徨。”旅夜,旅居日本的一个夜晚,辗转反侧,难以成寐,描写此时此刻的心境。一个旅居海外,卧病在床的人,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到底有什么心事,或其他什么原因影响睡眠呢?没有明说,为下文作了铺垫。彷徨,犹疑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住在医院,身边没有亲人照护,寂寞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三、四两句:“月落千山晓,鸡鸣万瓦霜”。紧承上联,紧扣主题。明月西沉,朝暾初露,金鸡啼晓,寒霜满瓦,在这个短暂的时刻,把秋晓之景,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是景语,也是情语,景中生情,移情于景。月落,对一般人而言,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游子,因为对月相思,不能成寐,这既是人之常情,更是他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运用月、晓、鸡、霜几个事物形象说话,颇见生动。静态中有动感,数声鸡啼,打破了沉寂的夜晚,唤醒了沉睡的大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

        五、六两句:“思家嫌梦短,苦病觉更长”。更,夜间计时单位,旧时一夜分五更。在上联描写秋夜之景后,紧接着笔锋转到抒情,思家,有两层意思:一是个人的小家,一是祖国这个大家,两者互为依托,密不可分。他在《思家》一诗中写道:“去国已三载,思家又一秋;亲忧知白发,闺怨定蓬头”。旅居国外,与家人书信往来,情丝不断,时常牵挂着仍在故乡的老母、爱妻和幼子。情牵故乡,心忧祖国,人民大众仍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漫无边际,何时得救?“此生愁里过,故国梦中游”。在梦中仿佛回到祖国,见到亲人,这样甜蜜的美梦,只恨为时太短。

        苦病,也有两层含意;一是国难当头,久病难医;一是疾病缠身,痛苦难当。他对祖国山河的破碎,列强的宰割,清廷的腐朽,人民的不幸遭遇,无不感到悲愤、心痛。流亡海外,生活十分艰苦,且在病中,暂时不能参与更多的革命活动,而感到非常痛苦,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像恶梦一样缠绕,解脱不了,这样的梦境,怨恨时间太长。

       一个“梦短”,一个“更长”,两种心态,两种不同的感受。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溢于言表,跃然纸上。

       颔联、颈联,写景抒情,内涵丰富,感情真切,对仗工稳,意味深长。

        七、八两句结尾:“徒有枕戈志,飘零只自伤”。从第二句“独彷徨”,到末句“只自伤”,前后呼应,一脉相承,感情色彩十分浓厚。徒有枕戈志,这里化用成语“枕戈待旦”,意思是说,枕着兵器等待天亮,时刻警惕敌人,准备战斗。可是,尽管在主观上有枕戈待旦的雄心壮志,有挥戈杀敌的急切心情,但在客观上,流亡海外,且在病中,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无可奈何,只有暗自心伤!

       纵观全诗,忧国思乡的情怀,随着笔锋的流转,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夜难成寐,见月落,听鸡鸣,到嫌梦短,觉更长,再到飘零自伤,自然天成,毫无雕饰痕迹。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覃静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