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屈原①
辛亥革命网 2017-04-18 17:01 来源: 作者: 查看:
吊 屈 原①
肠断关山②暗,魂归楚水③明。
磊落④屈夫子,怆然⑤报国心。
【说明】
这首诗是宋教仁1902年秋天所作。 清光绪廿七年(1901),八国联军用武力强迫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列强各国不仅获得三十九年还本付息共九亿八千多万两银子的赔款,还取得了驻军权,政治控制权,经济掠夺权,使中国半殖民化越陷越深,到了濒于亡国灭种的地步,就连清统治阶级中,那些顽固不化的分子,似乎头脑也有所觉醒。正如当时时论中所指出的“环顾各邦,鹰瞵鹗视,神州大地,岌岌可危,故宪政之行,诚为今日之要图,不可须臾缓。”第二年(1902)新的改良者提出各项所谓变革之举措,在文化教育上提出废科举,停办学院,开办新学堂。就在这年秋天,宋教仁满怀激情,增知学道,寻救国之路,赴湖北武昌报考文普通中学堂,途经长沙,在湘江江畔凭吊爱国诗人屈原,并写下《吊屈原》这首诗。
【注释】
①屈原——名平,字原,楚国人,生于周显王三十年(前339),卒于周赧王三十八年(前277),与楚王同宗,是楚国的贵族,在楚怀王时,官至左徒,因被馋诬而去官,顷襄王时又被放逐到江南。他坚持正义,爱国爱人民,有远大的理想。留下了《离骚》等著名的作品。
②关山——关隘山岭。古《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③楚水——泛指古楚地的江河湖泽。郦道元《水经注》:“楚水注之,水源出上洛县西南楚山。”
④磊落——心地光明坦白。
⑤怆然——悲伤的样子。唐人封演《封氏见闻记•第宅》:“郭令闻之,怆然动容。”
【浅析】
“肠断关山暗,魂归楚水明”。读到这前抑后扬、饱含悲鸣、激奋、昂扬的诗句时,我们仿佛看到一位有志的爱国青年,站在湘江江畔,望着那滔滔流去的江水,在那里撕肝裂肺,悲痛欲绝地悲鸣、呼喊:苍天!苍天!为什么一个忠心耿耿,才华卓荦的人,结果却遭受打击,报国无门,以致穷困潦倒,郁闷投江而死呀!这悲鸣呼叫声,天地为之动容,山河为之失色,关山暗淡无光。这悲鸣呼叫的刹那间,楚水(湘江)突然变得清澈明亮起来。这是为什么?原来是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日月同辉,光芒四射,照亮了天地,照亮了楚水。这一抑一扬,以工整的对联开头,不仅反映了诗人情感由阴沉悲愤到明朗激昂的变化,同时以锋利之笔,深刻地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毁灭人才的罪恶。
“磊落屈夫子,怆然报国心”二句,前者是对屈原高尚品质的赞赏,后者是对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歌颂。屈原志趣高洁,行为方正,到死不肯疏懈;虽处于污泥之中,却能洁身自好,就像秋蝉脱壳一样,不被尘世污垢所玷辱。楚怀王听信奸佞馋谄邪曲之言,将屈原流放在荒远僻地。他虽有治国之才,却无施展的舞台;虽有报国之心,却无立足之地;虽眷顾祖国,却终不得返。国家一天天沉沦,怀王被羁秦国,国土丧失大半而被迫迁都,人民深陷水深火热之中,国家濒临灭亡之际,他毅然选择投江而死。这是何等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一种可悲的爱国精神(怆然报国心)!
这首五言绝句,仅四句二十个字,语言朴实,明白如话,感情丰富,思想深邃,意境宏大深远。(刘有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