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农业水利思想探微

辛亥革命网 2018-10-19 11:00 来源:中国论文网 作者:王群 查看:

孙中山一生极为重视农业水利建设事业,对于此,他提出许多建设性的建议,提高官员和农民素质、科学管理、根本上进行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等。

  水是农业发展的基本命脉,无水、缺水不行,水多了也会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危害。农业水利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消除水患,发展水运,增进农业。孙中山非常重视/提倡兴修水利,并将消除水患、兴修水利看做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1894年孙中山弃医归国,不久《上李鸿章书》问世,针对当时水患问题,水利建设无人问津,黄河成年累月的出现水患问题,地处东南沿海的广东也是水患连年不息,因此,在上书中他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1],这一重要建议,希望得到当朝的采纳。即使上书被李鸿章拒绝,但孙中山对水利事业的重视,足以可见。

  孙中山极为惋惜当时政府无暇顾及农田水利建设:“水道河渠,昔之所以利农田者,今转而为农田之害矣。此由于无专责之农官以理之,农民虽患之而无如何,欲修之而力不逮,不得不付之于茫茫之定数而已。年中失时伤稼,通国计之,其数不知几千亿兆,此其耗干水者固如此其多矣。”[1]孙中山在上书中提出学习西方设立专门负责管理农业和水利的部门,他说:“泰西国家深明致富之大源,在于无遗地利,无失农时,故特设专官,经略其事,凡有利于农田者无不兴,有害于农田者无不除。如印度之恒河,美国之密士(密西西比河) ,其昔泛滥之患亦不亚于黄河,而卒能平治之者,人事未始不可以补天工也。”[1]发动群众修治水利事业,管制江河,改良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为推进农业走向现代化提供先导,造福国人。孙中山还提出:“ 水患平矣,水利兴矣,荒土辟矣”[1],因此应该“ 急兴农学,讲求树畜,速其长植,倍其繁衍…… 反硗土为沃壤,化瘠土为良田”[1],针对上述建议他主张利用农业机械可以事半功倍,“机器之于农,其用大矣哉”[1]。农业机械化确实能大大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孙中山带有前瞻性的建议像是早产儿,缺少社会的温床来培育。

  但是在19 世纪末年,孙中山对水利事业的关注与重视,提倡使用现代机械设备治水,实在难能可贵的,给我们今天的水利建设提供了借鉴。

  一 治水先治人的善政思想

  他认为中国农业水利缺乏有效的持续性的管理,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了极大的损害,“自后稷教民稼穑,我中国之农政古有专官。及后世之为民牧者,以为三代以上民间养生之事已备,故听民自生自养而不再扰之,便为善政——此中国今日农政之所以日就废驰也”[1],农政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而不是那里有水患就临时派遣钦差救急。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文章之中,他将水患同饥荒、瘟疫、生命和财产的毫无保障并列列为国人面临的苦难。有些水患主要是由于官吏的腐败造成的,加上国家忽视视治理江河湖海,以及长久的江河失修,有些耕地荒废。

  因此,治水优先先治人,严惩污吏,实施善政,从根上治水患灾害,采取有效措施,使国人真正意识到治理江河、兴修水利的必要性和意义,调动举国的人力、物力来治理水患灾害,减少人民的损失与破坏,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

  二 主张“农务有学”

  “农务有学”,意思是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推广农业技术。培养现代化的农业人才,是孙中山实现现代化农业管理思想的核心。针对农业科普的落后情况与问题,孙中山提出了“三古农书不可考矣,今所传者,如《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政全书》,亦多精要。大抵文人学士博览所资,而犁云锄雨之俦,何能家喻而户晓?”[2],因此,首先必须提高农民和农业管理人员的素质,他提出,“先设农师学堂一所,选好学博物之士课之,三年有成,然后派往各省分设学堂,以课农家聪颖子弟。又每省设农艺博览会一所,与学堂相表里,广集各方之物产,时与老农相考证”[2]。提倡职业教育的形式,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三 强调治理水系,促进农业综合发展模式

  在他的《实业计划(物质建设)》一书中,孙中山极为重视治河治水,制定治理黄河、长江、珠江我国的三大水系的详尽计划,例如在第一计划第四部分孙中山指出,“此计划包含整理黄河及其支流、陕西之渭河、山西之汾河及相连之运河,…… 加以堰闸之功用,此河可供航运,以达甘肃之兰州。同时,水利工业亦可发展”[3]。由此可见,孙中山的思想是治河、发展农业、航运业三位一体,采取综合发展的模式,为农业的长远发展做了持久计划。

  此外,晚年的孙中山在关于民生主义演讲时,曾经以广东水患灾害作为实例阐释了防患水灾的紧迫性,他指出防水灾是一个关乎吃饭问题的民生大事,他从治标和治本两个维度来具体阐释其思想,治标方面为修治河堤、清楚淤积等具体措施,治本方面主要是开展植树造林工程,改善生态。同时,他还指出,无论是水患,亦或是旱灾,植树造林都是长远大计,发动全国的力量来为生态环境建设尽一份力量,根治水患旱灾等问题,这对于农业水利都是收益无穷的。

  孙中山的农业水利走向现代化的理念,主张科学治理的思想 影响深远,意义非凡。三农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关乎国际民生的大事情,早在100多 年前, 孙中山对三农问题进行分析论述。他的农业水利思想源于他对古今中外水利思想的考察,他的水利思想具有现实性,对于今天的仍然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上李鸿章书》,《孙中山全集第1卷1890-191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编,中华书局,1981年

  [2] 《农功》,《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

  [3] 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

  作者简介: 王群,1987年9月,女,山东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孙中山的“铁路梦”

从孙中山青年时萌发“铁路救国”思想,到任职“全国铁路督办”的初...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