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治理和开发珠江的构想

辛亥革命网 2018-09-06 09:52 来源:凯迪社区 作者:高峻 查看: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卓越领导者,在谋划建国方略的宏伟蓝图时,对哺育他成长的珠江充满赤子般的情怀,提出了治理和开发珠江的较为系统的科学构想。

  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卓越领导者,他在《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物质建设)》和《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等论著和讲演稿中,精心谋划建设北方、东方、南方大港和全国铁路网,兴办各类工矿商贸,全景式地描绘出中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宏伟蓝图。在这些篇章中,孙中山还对治理长江、珠江、淮河、大运河等的江河水患,变水害为水利,使江河水利为工业化、城市化和民生改善服务作出一系列精辟论述和构想,体现出孙中山思想的博大精深。其构想在当代中国有的部分已变为现实,有的正在治理和建设中。关于孙中山治理和开发长江的思想,笔者已有专文另叙,本文则主要论述其治理珠江的思想。

  一、对珠江流域的河汊沃壤爱之深、知之切

  岭南的珠江全长2197公里,流域面积44万余平方公里,由西江、北江、东江汇合而成。西江是正源,发源于云南省东部的曲靖市,流经贵州、广西等省区,在广东省三水附近南折后,分汊相当多,主流由磨刀门入海;汊流向东与北江、东江相接。北江由浈水、武水在韶关汇合而成,出清远峡后南流与源于江西省南部的东江在虎门入海。珠江是中国第五大河,但流量仅次于长江。

  生长于珠江三角洲香山县的孙中山,对故乡的河汊沃壤、丰饶物产和勤劳智慧的住民知之甚深,怀有赤子般的爱恋情怀,他在《建国方略》文中赞叹珠江三角洲:“此河汊由西江、北江、东江三河流会合而成,……为在中国最肥饶之冲积土壤。此地每年有三次收获,二次为米作,一次为杂粮,如马铃薯或甜菜之类。其在蚕丝每年有八次之收成。此河汊又产最美味之果实多种。” 珠江三角洲河汊沃壤养育了广东全省过半的人口,成为中国住民最密的区域,催生规模巨大的广州城镇群的形成。勤劳智慧的住民在开垦这块沃土的历程中曾创造出繁荣的经济和领先的工艺,“在机器时代以前,广州以东亚实业中心著名者几百年矣。其人民之工作手艺,至今在世界中仍有多处不能与匹。”

  “广州附近景物,特为美丽动人”,“夫自然之原素有三:深水、高山与广大之平地也。此所以利便其为工商业中心,又以供给美景以娱居人也。” 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繁盛的住民所构成的物质需求,以及对海外商品互通的需求,造就了庞大的市场,在孙中山看来,这些自然与经济因素使广州具备成为通商港口城市的人气地利。

  怎样使故乡在工业化的时代背景下迅速崛起,成世界级的商埠、大工业制造中心之繁荣都市呢,这是孙中山寻常思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他在《建国方略》中提出通过对外开放,在广州建设南方大港的战略构想,认为:“以世界海港论,广州实居于最利便之地位。既已位于此可容航行之三江会流一点,又在海洋航运之起点,所以既为中国南方内河水运之中轴,又为海洋交通之枢纽也。如使西南铁路系统完成,则以其运输便利论,广州之重要将与中国北方、东方两大港相侔矣。”与此同时,“若在吾国际共同发展实业计划之下,使用机器,助其工业,则广州不久必复其昔日为大制造中心之繁盛都会矣。”

  二、建设南方大港须先整治三江

  自唐宋以来,珠江三角洲开发较快,逐步形成江堤圩垸。但是受江河洪水和风暴潮的双重影响,洪水灾害成为影响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据史料粗略统计,自汉代以来发生较大范围的洪灾408次。20世纪以来,洪水灾害更为频繁。1915年7月上旬,珠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西江干流梧州站洪峰水位为27.07米,洪峰流量达54500立方米每秒,北江横石站洪峰流量达21000立方米每秒。西江、北江洪水均相当于200年一遇。1915年珠江三角洲受淹农田648万亩,受灾人口379万人,广州市被淹7天。 1924年夏季广东又发生大洪水,孙中山对此次灾情痛心疾首,他在《三民主义•民生主义》讲演中说:“在这十几天之内便可以收头次谷,但是头次谷将成熟的时候,便完全被水淹没了。一亩田的谷最少可以值十元,现在被水淹没了,便是损失了十元。今年广东全省受水灾的田该是有多少亩呢?大概总有几百万亩,这种损失便是几千万元。” 频繁的洪水还挟带巨量的泥沙淤塞中下游河道和入海口,造成航运的困难。

  鉴于水灾给珠江流域、三角洲和广州市的危害,孙中山在谋略建设南方大港的计划中将整治三江视为首要,提出疏通河道、筑堤修坝、新辟运河等一系列治理三江的规划,以提高防洪和航运能力,为建设广州为南方大港、工商业繁荣之都市奠定基础条件。其具体构想分述如下:

  西江的整治。西江航运中较大的航河汽船可至距广州220英里的梧州, 而较小的汽船无间冬夏可达距广州500英里的南宁,至于小船,则可通航于西江各支流。孙中山以为治理西江的工程应细分为四,1、自广东三水至广西梧州段,此段水道常深,只须爆去中流岩石,其沙质之岸及泛滥之部分应以水底堤范之,使水深和流速一律。2、自梧州至柳江口段,孙中山指出,西江支流红水江及柳江渗入广西之西北部与贵州之东南部丰富的矿产地区,“为使吃水十英尺以上之船可以航行,必须筑堰,且设水闸于此一部分。而此所设之堰,又同时可借以发生水电也。” 孙中山设想通过筑堰设闸,提高红水江及柳江的水位和航运能力,达到物畅其流、经济繁荣的目的。这里提到的筑堰设闸,为后人规划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启迪。进入21世纪,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加紧建设,孙中山的设想逐步变为现实。3、桂江由梧州起溯流至桂林以上,桂江较小较浅,水流湍急,故改良此水路较之其他更为困难。但孙中山则认为极有利益,因桂江两岸物产富饶,其上游漓江经灵渠(兴安运河)进入湘江,可勾通长江流域,是长江流域与西江载货来往的必经之道。故“于此当建多数之堰及水闸,使船得升至分水界之运河;他方又须建多数之堰闸,以便其降下。”4、由浔州至南宁,南宁周边盛产锑、锡、煤、铁等矿物,亦富于农产,“改良迄南宁之水道,沿河稍须设堰及水闸,使吃水十英尺之船可以通航,并资之以生电力”,经济效益实为可观。

  北江的整治。北江自韶关至清远河道大部分被山地所夹,水流急落差大,但出清远峡后北江进入开阔平缓的珠江三角洲,下游水道泥沙经久淤塞,常发生危险的水灾,危及广州。孙中山在领导护法战争中常往返于北江水路,对沿江山川、物产、城镇等自然人文风貌了然于胸。他对北江上下游的治理分别提出对策,首先,上游清远至韶关河道“须先建堰与水闸于一二处,然后十英尺吃水之船可以航行无碍,直至韶州。”建堰修闸水利价值无量,上游清远至韶关河道“虽此江与粤汉铁路平行,然而若此地矿山得有相当开发之后,此等煤铁重货仍须有廉值之运输以达之于海,即此水路为不可缺矣。然则于此河中设堰以生水电,设水闸以利航行,固不失为一有利之企业也,况又为发展此一部分地方之必要条件也。” 孙中山此处将治理北江与开发当地经济联系起来的考量可谓周全细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广东省正是尊循孙中山的构想,于清远建成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高坝锁深峡,提高了北江上游的运输能力,且能调节洪水。其次,北江出清远经三水折向东南的下游入海水道,由于泥沙淤塞河床逐年抬高,洪水泄流泛畅。孙中山认为根除这一水患,唯有浚深水路,“吾人应开一深水水路,从深海起,直达西南”,“溯流直至清远峡,拟使有水深自十五尺至二十尺之深水道。其浚此水道,或用人工,或兼用自然之力。”完成浚深河道,加之河堤修固加高,便足以防卫珠江三角洲平原不遭水患侵袭了。

  东江的整治。东江在惠州以上的流域富有煤铁等矿藏,“今日全省所用各种铁器之中,实有一大部分,为用此地所出之铁制造之者。是故浚一可航行之深水道,直上至于煤铁矿区中心者,必非无利之业也。”缘此,孙中山以为:“惠州以上一部江流,应加堰与水闸,令吃水十尺之船,可以上溯至极近于此东江流域煤铁矿田而后已。” 至于惠州以下的东江河道,孙中山提出应从鹿步墟岛下游之处着手,靠人工和自然之力上溯浚一深水道,经新塘、石龙至惠州。此段东江有急激转弯数处,应改以为缓徐曲线,并将中流沙洲除去。石龙镇南边的东江铁路桥,应改建为开合铁桥,使大轮船可自由往来于其间。

  三、珠江入海水道的整治重在浚深

  珠江三角洲由于西江、北江、东江挟带泥沙的经久淤积,至使入海水道变浅,现代航运大船出入有碍。孙中山借鉴中国古代治水常用的“束水攻沙”的方略,提出珠江入海水道应采用筑堤束水,依自然之力刷深航道的方策。珠江自广州黄埔至虎门段,两岸浅水区拟分别修建7座坝,将两岸边水流截断,而使中央水道的流量加大,流速加快,自然刷深水道致四十英尺以上,为航洋巨舶开一通路。孙中山具体细致地描绘了7座坝的修建地理方位, 如同一位专业精湛的水利工程师绘制的设计施工蓝图。虎门至伶仃洋海口段水路甚深,惟有二处较浅,孙中山认为应建两座水底范堤,在水下束水攻沙,而使这段入海水道达到五十英尺深。

  西江下游入海水路是珠江入海水道的组成部分,孙中山认为亦应加以浚深。北江通沿广州河汊流入磨刀门段,中流之暗礁及沙洲均应除去,保持平均有二十英尺至三十英尺之水深,两岸务须改归齐整。“入海处横琴与三灶两岛之间两岸,各筑一堤,左长右短以范之。如是则将水流集中,以割此河床,使成深二十英尺以上之水道;如是则水深之齐一,可得而致。”

  治理珠江工程量极为庞大,所费甚巨,经费来源和筹划至关重要。孙中山作为通晓市场经济运作的现代领导者,在谋划治理珠江水患之时同步规划的还有开发珠江,从开发珠江、发展市场经济中筹措治水经费,治理与开发两者相得益彰。他认为三江的整治,使货畅其流,市场经济更为繁荣;堰坝的修建,能生水电,获得丰厚的回报,这些均可偿治水的费用。再者,在入海水路两岸浅水区建坝,以自然之力浚深中央河道,两岸会迅速出现可观的新填土地,用作耕地,其显著的经济价值“大有助于偿还此河汊为航行及防水灾所为改良水路之费也。”

  四、防治珠江水患,治标更须治本

  孙中山在谋划治理与开发珠江的这一时期,还始终思考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即如何从根本上治理珠江水患?有无根治的路径?他在《三民主义•民生主义》讲演中讲道:“现在广东防水灾的方法,设得有治河处,已经在各江两岸低处地方修筑了许多高堤。那种筑堤的工程都是很坚固的,所以每次遇到大水,便可以抵御,便不至让大水泛滥到两岸的田中。”“这种筑堤来防水灾的方法,是一种治标的方法;只可以说是防水灾的方法之一半,还不是完全治标的方法。完全治标的方法,除了筑高堤之外,还要把河道和海口一带来浚深,把沿途的淤积沙泥都要除去。海口没有淤积来阻碍河水,河道又很深,河水便容易流通,有了大水的时候,便不至泛滥到各地,水灾便可以减少。所以浚深河道和筑高堤岸两种工程要同时办理,才是完全治标方法。”

  “至于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是怎么样呢?近来的水灾为什么是一年多过一年呢?古时的水灾为什么是很少呢?”孙中山指出:“这个原因,就是由于古代有很多森林,现在人民采伐木料过多,采伐之后又不行补种,所以森林便很少。许多山岭都是童山,一遇了大雨,山上没有森林来吸收雨水和阻止雨水,山上的水便马上流到河里去,河水便马上泛涨起来,即成水灾。” 孙中山在精辟剖析水灾频发的根源后,接着论述到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所以要防水灾,种植森林是很有关系的,多种森林便是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有了森林,遇到大雨时候,林木的枝叶可以吸收空中的水,林木的根株可以吸收地下的水;如果有极隆密的森林,便可以吸收很大量的水;这些大水都是由森林蓄积起来,然后慢慢流到河中,不是马上直接流到河中,便不至于成灾。所以防水灾的治本方法,还是森林。”“有了森林便可以免去全国的水祸。”“要能够防水灾,便先要造森林”。 孙中山的科学分析和论断至为深刻,体现出他在80余年前对治标治本关系问题的认知水准,不禁使后人更为景仰其思想的博大精深。孙中山治理和开发珠江的思想今天仍具显著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孙中山的“铁路梦”

从孙中山青年时萌发“铁路救国”思想,到任职“全国铁路督办”的初...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