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计划》中文版(1)
辛亥革命网 2018-09-06 14:29 来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孙中山 查看:
自 序
欧战甫完之夕,作者始从事于研究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而成此六种计划。盖欲利用战时宏大规模之机器,及完全组织之人工,以助长中国实业之发达,而成我国民一突飞之进步;且以助各国战后工人问题之解决。无如各国人民久苦战争,朝闻和议,夕则懈志,立欲复战前原状,不独战地兵员陆续解散,而后路工厂亦同时休息。大势所趋,无可如何。故虽有三数之明达政治家,欲赞成吾之计划,亦无从保留其战时之工业,以为中国效劳也。我固失一速进之良机,而彼则竟陷于经济之恐慌,至今未已。其所受痛苦,较之战时尤甚。将来各国欲恢复其战前经济之原状,尤非发展中国之富源,以补救各国之穷困不可也。然则中国富源之发展,已成为今日世界人类之至大问题,不独为中国之利害而已也。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吾欲操此发展之权,则非有此知识不可。吾国人欲有此知识,则当读此书,尤当熟读此书。从此触类旁通,举 一反三,以推求众理。庶几操纵在我,不致因噎废食,方能泛应曲当 [1] ,驰骤于今日世界经济之场,以化彼族竞争之性,而达我大同之治也。
此书为实业计划之大方针,为国家经济之大政策而已。至其实施之细密计划,必当再经一度专门名家之调查,科学实验之审定,乃可从事。故所举之计划,当有种种之变更改良,读者幸毋以此书为一成不易之论,庶乎可。
此书原稿为英文,其篇首及第二、第三计划及第四之大部分为朱执信所译,其 第一计划为廖仲恺所译,其第四之一部分及第六计划及结论为林云陔 [2] 所译,其第五计划为马君武所译。特此志之。
民国 十年十月十日 孙文序于粤京 [3]
注释:
[1] 泛应曲当:广泛应用于各种情况,到处都很恰当。
[2] 林云陔:1883—1948年,广东人。同盟会会员,朱执信的学生,曾赴美留学,回国后,任《建设》杂志编辑。
[3] 粤京:指广东省省会广州。
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书——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之方法
世界大战最后之一年中,各国战费每日须美金二万四千万元。此中以极俭计,必有一半费于药弹及其他直接供给战争之品,此已当美金一万二千万元矣。如以商业眼光观察此种战争用品,则此新工业乃以战场为其销场,以兵士为其消费者,改变种种现存之他种实业,以为此供给,而又新建以益之。各交战国民,乃至各中立国民,日夕缩减其生活所需至于极度,而储其向日所费诸繁华及安适者,以增加生产此种战争货品之力。
今者战事告终,诚可为人道庆。顾此战争用品之销场同时闭锁,吾人当图善后之策。故首当谋各交战国之再造,次则恢复其繁华与安适。此两项事业,若以日费六千万元计之,只占此战争市场所生余剩之半额,而所余者每日仍有六千万元,尚无所用之地。且此千数百万军人,向从事于消费者,今又一转而事生产,则其结果必致生产过多。不特此也,各国自推行工业统一与国有后,其生产力大增,与前此易手工用机器之工业革命相较,其影响更深。吾人欲命以第二工业革命之名,似甚正确。若以其增加生产力而言,此次革命之结果,实较前增加数倍。然则以世界战争而成此工业统一与国有之现象者,于战后之整理,必多纠纷。今夫一日六千万,则一年二百一十九万万也,贸易如是其巨也,以战争而起者,乃忽以和平而止。试问欧美于此世界中,将向何处觅销场,以消纳战争时储节所赢之如许物产乎?
如当整理战后工业之际,无处可容此一年二百一十九万万之贸易,则其工业必停,而投于是之资本乃等于虚掷,其结果不惟有损此诸生产国之经济状况,即于世界所失亦已多矣。
凡商业国,无不觅中国市场,以为消纳各国余货之地。然战前贸易状态,太不利于中国,输入超过输出,年逾美金一万万。循此以往,中国市场不久将不复能销容大宗外货,以其金钱、货物俱已枯竭,无复可持与外国市易也。所幸中国天然财源极富,如能有相当开发,则可成为世界中无尽藏之市场;即使不能全消费此一年二百十九万万之战争生产剩余,亦必能消费其大半无疑。
中国今尚用手工为生产,未入工业革命之第一步,比之欧美已临第二革命者有殊。故于中国两种革命必须同时并举,既废手工采机器,又统一而国有之。于斯际中国正需机器,以营其巨大之农业,以出其丰富之矿产,以建其无数之工厂,以扩张其运输,以发展其公用事业。然而消纳机器之市场,又正战后贸易之要者也。造巨炮之机器厂,可以改制蒸汽辘压,以治中国之道路;制装甲自动车之厂,可制货车以输送中国各地之生货;凡诸战争机器,一一可变成平和器具,以开发中国潜在地中之富。此种开辟利源之办法,如不令官吏从中舞弊,则中外利益均沾,中国人民必欢迎之。
欧美人或有未之深思者,恐以战争时之机器、战争时之组织与熟练之技工开辟中国利源,将更引起外国工业之竞争。故予今陈一策,可使中国开一新市场,既以销其自产之货,又能销外国所产,两不相妨。其策如下:
甲 交通之开发。
子 铁路一十万英里。
丑 碎石路一百万英里。
寅 修浚现有运河:
(一)杭州、天津间运河。
(二)西江、扬子江间运河。
卯 新开运河:
(一)辽河、松花江间运河。
(二)其他运河。
辰 治河:
(一)扬子江筑堤浚水路,起汉口,迄于海,以便航洋船直达该港,无间冬、夏。
(二)黄河筑堤,浚水路,以免洪水。
(三)导西江。
(四)导淮。
(五)导其他河流。
巳 增设电报线路、电话及无线电等,使遍布于全国。
乙 商港之开辟。
子 于中国中部、北部、南部各建一大洋港口,如纽约港者。
丑 沿海岸建种种之商业港及渔业港。
寅 于通航河流沿岸建商场船埠。
丙 铁路中心及终点并商港地设新式市街,各具公用设备。
丁 水力之发展。
戊 设冶铁、制钢并造士敏土 [4] 之大工厂,以供上列各项之需。
己 矿业之发展。
庚 农业之发展。
辛 蒙古、新疆之灌溉。
壬 于中国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
癸 移民于东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如使上述规划果能逐渐举行,则中国不特可为各国余货消纳之地,实可为吸收经济之大洋海,凡诸工业国其资本有余者,中国能尽数吸收之。不论在中国抑在全世界,所谓竞争、所谓商战者,可永不复见矣。
近时世界战争,已证明人类之于战争不论或胜或负,均受其殃,而始祸者受 害弥重。此理于以武力战者固真,于以贸易争者尤确也。威尔逊总统 [5] 今既以国际同盟防止将来之武力战争,吾更欲以国际共助中国之发展,以免将来之贸易战争。则将来战争之最大原因,庶可从根本绝去矣。
自美国工商发达以来,世界已大受其益。此四万万人之中国一旦发达工商,以经济的眼光视之,何啻新辟一世界?而参与此开发之役者,亦必获超越寻常之利益,可无疑也。且此种国际协助,可使人类博爱之情益加巩固,而国际同盟亦得借此以巩固其基础,此又予所确信者也。
欲使此计划举行顺利,余以为必分三步以进:第一,投资之各政府,务须共同行动,统一政策,组成一国际团,用其战争时任组织、管理等人材及种种熟练之技师,令其设计有统系,用物有准度,以免浪费,以便作工。第二,必须设法得中国人民之信仰,使其热心匡助此举。如使上述两层,已经办到,则第三步,即为中国政府开正式会议,以议此计划之最后契约。而此种契约,吾以为应取法于曩者吾与伦敦波令公司所立建筑广州重庆铁路合同,以其为于两方最得宜,而于向来中国与外国所结契约中为人民所最欢迎者也。
吾人更有不能不预为戒告者,即往日盛宣怀 [6] 铁路国有之覆辙,不可复蹈也。当时外国银行家不顾中国之民意,以为但与中国政府商妥,即无事不可为;及后乃始悔其以贿成之契约,终受阻于人民也。假使外国银行先遵正当之途,得中国人民之信仰,然后与政府订契约,则事易行,岂复有留滞之忧?然则于此国际计划,吾人不可不重视民意也。
如资本团以吾说为然,吾更当继此有所详说。
注释:
[1] colonization:殖民。
colonization的词根是colonize,主要的意思是“种植”(plant)、“移居到偏远地区”(migrate)、“将居民、住民等送往另外一个地方长期居住”(settle)、“建立殖民地”。此词从1622年开始使用,开始并无后来语境中的贬义,而更多地是指“移居”、“移植”等。到了19世纪,当英国开始征服非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并建立殖民地(colony)时,因为这些地区已经拥有比较“成熟”的文明社会,此刻英国或欧洲人的“殖民”内容和目的就有了较殖民美洲时不同的变化,征服和建立控制成为建立殖民地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在早期。这样,所谓colonialism(殖民主义)或colonization(殖民化,建立殖民地)在20世纪也就逐渐变成了一种贬义词。
具体到孙中山先生《实业计划》的用语,孙先生是一位反清的民族主义者,他写作的时代正是“帝国主义”盛行、民族主义在殖民地国家和其他非西方国家开始兴起的时代,他无疑同时受到反帝国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民族主义的影响,强调建立一个有实力的、强大的中国,应对西方和俄国。他提出开发蒙古和新疆,显然将这两个地区视为中国的一部分;提出用colonization的方式来开发,更多的可能是指将汉民族的人移居到这些地方去定居,建立商业或永久定居点,目的是将这些地方纳入为中国国家的一部分。这里使用的colonization,与早期英国人殖民美洲的用法非常相似,而不是后来19世纪和20世纪使用的“征服”性colonization的意思。——王希注
[2] Manchuria:满洲,旧指我国东北一带。——编者注
[3] Kokonor:青海,蒙语称“库库诺尔”,“库库”意为“青色”,“诺尔”意为“海子”。——编者注
[4] 士敏土:即英文"cement"的音译,指水泥、混凝土。
[5] 威尔逊总统:1856—1924年,美国第28届总统,民主党人。其总统任内促成美国参加“一战”,战后倡议建立国际联盟,提出所谓“十四点”和平纲领。
[6] 盛宣怀:1844—1916年,江苏武进人。大力兴办洋务,后因奏请“铁路国有”,激起铁路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