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

论蓝天蔚在辛亥革命中的政治倾向

辛亥革命网 2016-03-24 09:03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爱民 查看:

蓝天蔚,号秀豪,湖北黄陂人,著名的“士官三杰”之一,是辛亥革命在北方颇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目前史学界对其尚缺乏应有的重视。

 

论蓝天蔚在辛亥革命中的政治倾向

——兼与董方奎同志商榷

  蓝天蔚(1877—1921),号秀豪,湖北黄陂人,著名的“士官三杰”(1)之一,早年参加过拒俄运动,1905年参加同盟会。曾任新军第二混成协协统。辛亥年继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与第20镇统制张绍曾一起领导了“滦洲兵谏”,并在清朝统治的心脏地区进行了旨在推翻清王朝的其它重大活动,是辛亥革命在北方颇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目前史学界对其尚缺乏应有的重视。董方奎同志在《论“滦洲兵谏”和“士官三杰”》文(2)中(以下简称董文)进行有益的探索后认为,“滦洲兵谏”是张绍曾、蓝天蔚等人“在梁启超直接策划下进行的”,“张、蓝等始终也未放弃君主立宪的宗旨,完成向民主主义的转化。”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就蓝天蔚在辛亥革命中政治倾向问题提出商榷。

  一

  辛亥年春,清政府决定在河北举行永平秋操,参加者有张绍曾第20镇、蓝天蔚的第2混成协等部队,操演分东西两军,“查西军将士多系满人,东军将士多系汉人”,“战时东先胜,最后胜利,归之西军”,显然是要压服汉族,向革命人民炫耀武力。一向“喜言革命”的张绍曾约请蓝天蔚、吴禄贞等人密议,“乘此秋操,新军实弹先将禁卫军扫除,再整军入京,密约武仅同志同时率兵,使清廷首尾难顾,一举灭之。”(3)岂知清廷风闻革命之计而罢操,急电武昌起义前已抵河北昌黎的张绍曾部赴滦洲听候调用,准备派其率军南下镇压革命,实施一石两鸟之计。10月13日张急返奉天与蓝天蔚、第三镇统领卢永祥等研究对策,首先他们宣布赞助共和的主张,“湖北之变,为除专制,主共和,以此倡义号召天下,凡属同胞,谅皆赞助,今吾辈所统各部队半属北人,虽未预约同谋,应皆晓然斯义”(4),拒绝领兵南下。此时汉口革命军与反动清军正激烈战斗,张、蓝等人不但抗一日数电催兵南下的清令不遵,10月27日晨还再次当众宜告“湖北革命,名正言顺,专尚征讨,不合人情,况以同种相残,世界无此蛮行,所有军队均不得前进”,(5)从政治上声讨清政府,支持南方民军的革命行动。

  10月29日,张绍曾、蓝天蔚联络第3镇统领卢永祥、第29协统领伍祥祯等诸将领,电请朝廷,提出“请愿意见政纲十二条”,反对皇族内阁,坚持皇族永远不得充任内阁总理大臣,要求本年内速开国会、改定宪法、赦免国事犯等,政纲宗旨“是以为世界革命惨史,行将演于国中”,直接向清廷恐吓和施加压力。对清政府来说,“十二条”无疑是继武昌起义后的又一场晴天霹雳,清廷立即召开御前会议,由良弼“按条宜读”,“亲贵大哗”,“相对而泣”,莫敢谁何”。(6)接着张绍曾在滦州截运清廷运往武汉的军火,并向军谙府发出呼吁切实停战的电报,电文力斥清廷“假行立宪,拥护专制,奸庸尸位,亲贵擅权”的罪行,要求南北停战后“集合军民代表共诣北京协议组织新政府”,(7)措辞尖锐,大有否定清王朝的意图。

  清政府惊魂稍定后,抱成一团,采取了先抚后剿、软硬兼施的手段。兵谏第三天,宣布开放党禁;11月2日又虚伪地称赞张绍曾等人“览奏具见爱国之诚,实深嘉许”,(8)极力拉拢;并特命吴禄贞去滦州“抚慰”,也借此拴住吴的手脚,观察他的动态。然而他们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就在吴禄贞去滦州的当天,“吴与张、蓝密议,陈其采、蒋作宾、张世庸、吕均、杨德邻、石润金等参与机要。最后决议,以滦州张部为第一军,奉天蓝部为第二军,保定吴部为第三军。第一军由滦州去丰台,第三军由保定趋长辛店,第二军作后援队。策划既定,分别实行,准备从南北两面夹攻北京。(9)不料参与机要的陈其采竟是监视吴的特务,会后“陈其采溜了,停在滦州车站上所有车皮全都开跑了”(10),加上一向迷信占卜的张绍曾认为起义不利,攻京计划只好作罢。(11)次日,清廷立即颁布宪法信条十九条,满足滦州兵谏的要求。清廷的让步是要缓和局势,“撇动为主动,而富家公子”出身的张绍曾思想开始动摇,不久于11月6日就被解除兵权,去长江一带劝导革命军,以功“赎罪”。

  此时吴禄贞先在石家庄车站截运清军粮枪弹药,发表了痛斥清军大将荫昌电文。11月6日又亲赴娘子关与山西都督阎锡山会谈,组成“燕晋联军”,准备直捣北京(12),并派王孝真赴武昌,请黎元洪派兵“直捣汉口清军之背”(13),岂知七日晨就遭清廷收买的凶手袭击而被害。

  在奉天,自武昌起义的号角吹响,革命同志就分赴东南西北四路集合地方人民准备起义,“省城的同盟会骨干分子如张榕、徐镜心等人集合在蓝天蔚的协统部。”(14)为响应革命,10月底他们就在西关外南满铁路车站附近设立秘密机关,推举蓝天蔚为关外革命讨虏军大都督,“革命先进”张榕为奉天省都督兼总司令,准备“和平光复”。具体步骤是先活动建立保卫全省安宁、随时宜布独立的保安会,再“通请赵尔巽出走,举蓝为关外都督,(吴)景谏为民政长”,宣布奉天独立。(15)11月6日蓝天蔚召集张榕、谘议局议长吴景濂等人参加会议,计议“先占领总督府、军械库等重要机关后,由谙议局派各委员分别接收,最后由谘议局会同各地方团体推举大都督,宜布独立,以响应革命”,原则有1:和平革命;2:组成“军人联合会”;3:派商震和李德瑚赴关内促成张部响应起义。布置完毕,由蓝氏下令“本协奉命进关,即时出发,开赴东站准备上车”,并约定11月中旬行动。(16)当晚和平起义计划被蓝天蔚部下营长李和祥向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告密,赵急调驻兆南的张作霖率2500人入省城,以旧军监视新军。(17)11月11日蒙在鼓里的蓝天蔚被骗至督署,罢去了协统职务,赵尔巽以“志趣正大,识见明敏”的堂皇之词派其赴东南考察战事,这一具有革命性质的行动计划因谋事不密,行动迟缓而功败垂成。北方革命的浪潮沉寂下来。

  二

  董文认为,“滦洲兵谏”及其后蓝天蔚的活动“都是在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影响及具体指导下进行的”,“是梁启超在革命高涨的情况下,企图利用清廷内部矛盾通过武装政变以达到立宪派夺取政权的全盘计划中的一个中心环节”。这一论断作为推理似乎言之有理;但从辛亥年间蓝天蔚的一些行为及当时形势来看,是缺乏史实根据的。事实上,蓝、张等人滦州兵谏中提出的要求与梁启超等人立宪宗旨形似而神异。笔者就以下两个方面的史实来说明这一问题。

  (一)梁启超策划的政变是以拥清为目的的,与蓝天蔚、吴禄贞等以兵谏手段最终否定清王朝的目的不同。

  辛亥革命前在海外的梁启超等立宪要人也在紧张活动。为达到立宪目的曾屡次三番鼓动国内立宪党人展开国会请愿活动,曾遭到清朝权贵奕助、载泽的极力反对和袁世凯等人的暗中抵制。康有为、梁启超还认为载泽与“共事者”载涛“地位相逼,暗争日甚”(18),决定利用满洲权贵间相互倾轧,发动宫廷政变。梁联络禁卫军大臣贝勒、载涛、良弼等,作为所倚武装。为此康、梁花去前一年捐募的全部款项。就在他们布置就绪准备动手时,革命派起义的枪声已响,于是重新调整前此部署,企图“用北军倒政府,立开国会,挟以抚革党”,“即逐庆、泽,而涛自为总理。杀盛(宣怀)以快天下之心;即日开国会,当选举未集时,暂以资政院、谙议局全数议员充国会议员⋯⋯”(19)载涛系宣统帝亲叔父,比奕劻等权贵更为嫡亲的皇族,这岂不是复活立宪派激烈反对的皇族内阁吗?也反映出康、梁一派为达返国掌权目的而献媚于清、消弭革命的真实用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