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的抗日情结(2)

辛亥革命网 2015-09-16 13:36 来源:党建网 作者:孙健 查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的长辈们——两代共有十多位亲人,也曾投身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之中,为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做出过贡献。

  三、母亲的故事

  1943年,16岁的母亲在我二姨的影响下,参加了北京地下党活动,开始投身抗日革命。1945年,在地下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母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局城工部北京地下党学委领导下做地下工作,公开身份是师大女附中(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学生。

  当时,学委领导佘滌清、张大中、杨伯箴、周大澂、何知等同志经常在外公家中开会、碰头,他们活动时母亲就负责在外面放哨,有时还派母亲送信、传递信息。那段时间,母亲和二姨多次秘密油印党的主张和抗日标语口号等宣传材料,并利用夜幕的掩护张贴出去。

  当时母亲就读的师大女附中高一乙班有一个由进步学生组织的秘密学习小组,母亲是成员之一。秘密学习小组对外称“读书会”,活动地点就在外公家。“读书会”的活动一方面是进行革命思想教育,通过阅读进步书籍(如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提高思想觉悟,另一方面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党员,母亲就是在这段时间入的党。在这里他们还曾收到过敌人的恐吓信,为此,组织上把我二姨和五姨转移到了解放区,继续参加抗日斗争。

  城工部多次利用寒暑假秘密组织中学进步学生前往解放区参观学习,母亲和二姨也参加了活动。1944年12月,她们前往阜平城工部驻地康儿沟,参加了城工部学习班。当时地下工作出于保密需要,大都是单线联系,参加参观学习的进步学生在解放区也不能互相见面,吃饭都是有人给送,听报告时分别在几间屋子里隔着门帘听,互相看不见。在城工部住了几天后,母亲和二姨在刘仁同志的亲自带领下参加了晋察冀军区第二届群英会。在群英会上她们听了边区首长的报告和战斗英雄、拥军模范们的事迹报告,亲眼见到了子弟兵母亲戎冠秀、爆炸英雄李勇、神枪手李殿兵等英雄模范。英雄们的事迹非常感人,给母亲和二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们还参观了解放区首长们的住处。当时解放区首长程子华、姚依林、刘仁等人住的都是土窑洞,屋里点着煤油灯,为了增加灯的亮度,在灯罩上糊一个长长的纸筒,美其名曰“戴高乐”。首长们就这样每天在煤油灯下办公、开会、学习、写材料。那时边区正在开展大生产运动,每个人都有生产任务,母亲和二姨亲眼看到姚依林夫人在那里糊火柴盒,她当时已是怀孕后期,火柴盒掉到桌子底下捡拾不太方便,姚依林就笑着从桌子底下捡起来;边区政府参议员于力同志(原燕京大学教授)穿着土布大襟棉袄,叼着旱烟袋,休息时间就用一个小卷烟机做烟卷,完成生产任务;刘仁同志的生产任务是织毛衣,他织的毛衣放在桌边上,抽空就织上几针,经常有找他谈工作的女同志见了也顺手拿起来织上几针。他们的兴致都非常高,一边工作一边说笑着就完成生产任务了。母亲和二姨还参观了边区英雄事迹展、晋察冀日报社、画报社,见到了画报社社长沙飞;还参观了白求恩卫生学校。这些参观学习活动,扩大了进步青年对党、对解放区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抗战积极性,坚定了他们的抗日信心,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蓄积了力量。

  在举国上下轰轰烈烈的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我们这个革命家庭的先辈们,放弃优越舒适的生活条件,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舍小家为大家,在不同的战线上,以不同的方式积极投身抗战,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为我们后辈人树立了榜样;他们的爱国情怀,也不断影响着家族一代又一代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