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一家 满门忠烈”——我的抗战家史(2)

辛亥革命网 2015-08-31 09:11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郑国基 查看:

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我们用虔敬之心,缅怀为了祖国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抗日先烈,不仅是为了追思过去,还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1939年年初,郑苹如结识了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的儿子近卫文隆,她本计划鼓动近卫文隆秘密赴重庆“与蒋介石谈谈”(日本人海野普吉所著《历史的证言》一书中有披露),但因日本居于主流地位的战争扩大派的破坏而停止。

  1939年秋,郑萍如奉命打入臭名昭著的上海“76号”(汪伪“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务委员会特工总部”)。“76号”针对抗日爱国人士、新闻界和国民党“军统”、“中统”潜伏人员制造了一系列恐怖事件。其头目丁默邨以前曾当过上海民光中学校长,郑萍如在这所学校读过书。利用这层关係,郑萍如找到了丁默邨,并当上了丁的秘书,以伺机执行中统局剪除丁默邨的任务。1939年12月21日,在上海静安寺西比利亚皮货店行发生的刺杀丁默邨事件,便是郑苹如精心策划。 可惜,暗杀未成,她进而被捕。当时,日伪方面派人到我家劝说祖父:“只要你到汪精卫政府任职 ,我们可以不杀郑苹如。”遭到了祖父严词拒绝。 日本领事也曾到过我家,对祖母说:“你是天皇臣民,不要忘记帝国的大业,你尽快劝说你的丈夫到汪精卫政府任职,我们可以立即放回你的爱女”。我的祖母却说:“作为日本人,我为我的祖国侵略中国感到羞耻,我怎么能劝说我的丈夫呢。”1940年2月的某日,二姑郑苹如被害。“76号”派人到我家索款交还遗体,可是祖父为官清廉,家无隔夜之粮,无法赎回二姑遗体。她牺牲时年仅二十六岁。

  抗战胜利后,著名文学家郑振铎先生曾著文称颂郑苹如:“比死在战场上还要壮烈。”

  不久,祖父内失爱女之痛,外遭伪方之胁,终于1941年4月3日抱恨而终。

  我的父亲郑海澄,毕业于日本名古屋飞行学校,时适“七·七事变”,遭日本扣留软禁不让回国。

  [图3] 郑苹如与其弟弟郑海澄(中,本文作者的父亲)、郑南阳在万宜坊88号家门前。

  于是,祖母便单身赴日,设法帮助父亲偷渡回国。父亲在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第11期驱逐科毕业,历任空军第三大队、第五大队、第四大队中尉三级飞行官,参加对日作战。1944年1月19日,父亲驾机执行飞行任务时壮烈牺牲。如今父亲郑海澄的名字镌刻在南京航空烈士公墓的英名碑上。

  我的祖母郑华君初欲结好中日,而会逢战乱,历尽艰苦支撑门户。日伪期间,家里生活极为困难,混有沙石的配给粮吃了上顿没下顿,由于我严重的营养不良,骨瘦如柴,经常发高烧也没钱求医治疗,过的是饥寒交迫的亡国奴生活。因为她是日本人,又受到了一些不了解我们家庭情况的中国同胞的敌视,记得有一次邻居家的孩子还拿气抢射伤了她。可即便如此,她自小就给我讲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教育我爱国。1966年元月5日,祖母因心脏病不治在台湾逝世。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