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老人向岩虎口救出共产党人童世光(3)
辛亥革命网 2015-08-14 09:35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向虎雏 查看:
早在1924年直奉交恶时,祖父持孙中山密令赴陕北榆林指导井岳秀、杨虎城谋捣幽燕曹锟、吴佩孚。适逢杨虎城大病,特请祖父代其统领远驻各地的部队,彼时的王劲哉乃是帐下名不见经传的基层官佐。祖父是日本军校科班出身,文韬武略,能征善战,早年长驱500里生擒管金聚的儒将风采王劲哉记忆犹新。如今他乡遇故人,能在湖北重逢,“孤独”的王劲哉倍感温馨,故对祖父执弟子礼。
田二河,汉川的西大门,与十里之遥的天门干驿并称富庶双子镇。这一带交通便利,历为商贾必经之地,税源丰富且税率高,素有“小银行”之称,时为李先念第四团的活动范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王劲哉对这对姊妹镇馋涎欲滴,早想挤走新四军。王是毁誉各半身,红白两道人,但抗日绝对是英雄好汉。这个7岁就能杀狼的关中血性汉子,自信“南方秀才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在128师独立王国里,他的人头画像要和蒋介石平起平坐并排挂。还自称,当今除毛泽东、蒋介石外,他是中国的“半个抗战领袖”。 王劲哉内修“铁腕政治”,从不指望蒋介石施舍军饷粮秣,走的是自给自足的税收路线。他征收田赋公粮,规定佃租金为农产物总收量的37.5%,地主敢不执行,一律枪决,田产充公。王遍设关卡征收商税,又鼓励商人有利多图,使商人甘冒风险到敌占区进货,甚至代购枪弹、西药、食盐、布匹等重要物质。他建立乡保联甲制,修筑防御工事,办兵工厂,兴学校,盖医院, 垦农田,浚河道 …… 还大演打鬼子的天沔花鼓戏,制造出国难时期罕见的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太平盛世”。王劲哉君临荆楚大地,笑傲江汉平原,人称“湖北王”。
王劲哉自以为精通兵法,挑选800名精兵强将,扮成土匪在干驿镇街上打家劫舍,杀人越货,故意闹得民不聊生,鸡犬不宁。天门商民组成“跪哭团”到汉川田二河恳请祖父发兵剿匪,为民除害。慈悲为怀的祖父和边区党委研究决定命令第四团李人林团长(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主任)、汉川国民兵团谢威副团长(原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第一副部长)率队直驰干驿,未见匪情。有人报料,土匪刚逃窜至竹桥,李、谢追进竹桥,仍无动静。突然机枪、迫击炮和步枪声四起,李、谢还以为误入日寇的伏击圈。后从俘虏口供得知是王劲哉使的计。战斗持续6小时,正当两军进入短兵相接胶着状态的关键时刻,天门老百姓冲进战场送茶送饭,抢运伤员,128师以为是我军增援部队,惊慌失措,丢盔卸甲,仓惶溃逃,我军大获全胜。
王劲哉兵败竹桥,对这个连日军都谈之色变的“半个抗战领袖” 而言是奇耻大辱,,他怒斩献计的高参,并给新四军亲下战书,不决雌雄,誓不罢休。边区党委接到党中央的复电“128师师长王劲哉与我方有过合作关系,要以忍让做团结争取工作。”遂请祖父利用与爱国名将杨虎城的深情旧谊出面调解。
竹桥事件函稿中的“师座电示,嘱童君世光前来,当经专人送达”及湖北省博物馆文物入馆凭证等
根据边区党委的恳请,1940年5月12日祖父致信王劲哉。这一纸书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同月28日,边区党委统战部长陶铸与组织部长杨学诚又联名给王发出“希以民族革命伟业为重,共策前途”的信函。谈判在田二河举行,双方达成各守防区,互通情报,团结抗战的协定。王劲哉撤除了对我军的戒备,一心一意战倭寇,聚精会神打鬼子,128师抗日劲旅的威声大震。
需要声明的是,这组信札是由县政府第一科童世光科长传递的。父亲向刚1982年6月14日将其作为革命文物捐献给湖北省博物馆正式收藏,祖父在信中明确写着:“再者前由程团长奉转师座电示,嘱童君世光前来,当经专人送达。”武汉女作家池莉却在其中篇小说《预谋殺人》中随心所欲地使用了这件文物,这是违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基本原则。我不懂得池莉为什么非要把这件文物生吞活剥地塞进王腊狗、丁宗望世俗的恩仇记中,其实不用它完全不影响其小说的结构。更不懂得什么叫“魔幻现实主义” 的写作手法,“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时,请不要亵渎红色的革命文物。十多年前,有人当面向她转告我的忿懑,但池莉对自己创作中的这一事故至今欠一句道歉。
池莉的中篇小说《预谋殺人》及其全文引用的湖北省博物馆藏“竹桥事件函稿”
祖父送给新四军300条人枪,真心实意企盼国共合作团结抗战,却被国民党政府横加“年老昏庸,勾结共匪”的罪名欲“酌给撤职”。党内个别基层干部片面理解边区党委关于汉川县印是全边区唯一可以掌握的合法斗争“法宝”的精神,让安琳生(原国家外贸部出口局副局长)等人荷枪实弹闯进我家“夺”走县印,造成很坏的影响。这显然违背了陶铸关于“向岩是革命的老前辈”,“要尊重老人,在工作中,首先要保证他有职有权”的重要指示。襟怀坦荡的老祖父谅解了这群年轻人的鲁莽行为,对共产党依然充满着希望和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