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的力量——共产党人生态文明的“右玉实践”

辛亥革命网 2021-01-22 12:47 来源:新华社 作者:赵东辉 吕梦琦 王菲菲 查看:

“终见‘善无’变善有,已将沙州换绿州。”右玉,是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样本。

  绿,曾是山西右玉最稀缺的颜色,如今却是这里最厚重的“底色”。

  新中国成立初期,右玉林木绿化率不到0.3%,一年到头,黄风肆虐,粮食产量极低,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生存。70多年来,21任右玉县委书记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带领干部群众持续不断植树造林,创造了将“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的生态奇迹,铸就了“右玉精神”的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对“右玉精神”作出批示指示。2020年考察山西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终见‘善无’变善有,已将沙州换绿州。”右玉,是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样本。

  县委书记的接力

  右玉,位于晋蒙交界、毛乌素沙漠风口地带,国土面积1969平方公里。

  这里昔日的生存环境到底有多么恶劣?《朔平府志》中记载:“每遇大风,昼晦如夜,人物咫尺不辨。”

  “春种一坡,秋收一瓮;除去籽种,吃上一顿。”这就是右玉人过去生活的写照。

  故土难离,沙海求生。怎么办?

  带着这道“必答题”,1949年第一任右玉县委书记张荣怀上任第二天就带上水壶,开始在全县进行4个月徒步考察,终于在一个长满树木的偏僻山沟找到了答案。因为有树的蔽护,那里的土豆和莜麦产量比其他地方高出好几成。

  “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

  从1950年春到第二年秋天,张荣怀带领右玉干部群众挖树坑、插杨树条,造林2.4万多亩,从此拉开了一场跨越70多年的“绿色接力”。

  “换领导不换蓝图,换班子不减干劲。”在右玉,每一任县委书记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种树故事。地图、铁锹和水壶,曾是他们必备的“三件套”。

  第五任右玉县委书记庞汉杰患有严重胃病,体重不到100斤,上级原本打算将他调到其他富裕的县,但他却坚持留在右玉种树,一干就是7年。在庞汉杰带领下,右玉干部群众摸索出了“穿靴”“戴帽”“扎腰带”“贴封条”等种树方法,实现大片造林14万亩。

  “‘飞鸽牌’干部要做‘永久牌’的事。”这是第十一任右玉县委书记常禄的名言。

  他经常说,干部经常调动是“飞鸽牌”,种树造林才是“永久牌”。在右玉工作8年,常禄每到植树季节都坚持带着一家6口和群众一起上山种树,右玉也一跃成为山西省人工造林最多的县。

  由于积劳成疾,常禄去世时年仅59岁。临终前,他没立遗嘱,没安排子女的事,而是把右玉几位干部叫到病床前,叮嘱他们:“树是右玉的命根子,要保护好。”

  过去,想要在右玉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

  因为难,历任右玉县委书记都爱树如子,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饱含深情。

  1991年,在右玉工作了12年的第十三任县委书记姚焕斗,即将调到另一个县。临上车前,他又返回办公室,拿上平时种树用的铁锹,又从门前大叶杨上摘了几片树叶,夹在笔记本里,才含泪离开。

  ……

  斗转星移,沙海桑田。

  如今,接力棒交到了第二十一任右玉县委书记张震海手中。右玉林木绿化率不仅从当年不足0.3%提高到现在的56%,还成为远近闻名的育苗基地,抚育各种苗木8万多亩。

  张震海说,从过去缺树苗到现在卖树苗,右玉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正成为一片充满希望的沃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