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纪念——红军长征与少数民族

辛亥革命网 2016-07-20 13:41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黄道炫 查看:

长征期间,广大少数民族在中国共产党影响下,在人力物力及道义 上积极援助红军。少数民族群众踊跃参军,掩护伤病员,尽力保证部队的供给,以实际行动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民族政策与长征胜利

  打开中国地图,可以发现,1934—1936年红军长征路线集中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地区,而这里正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红军长征经过苗、瑶、侗、壮、水、布依、仡佬、土家、纳西、白、彝、藏、羌、回、东乡、裕固、蒙古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居住区。红一方面军的红一军团和红二方面军的二、六军团在少数民族地区行进时间占到整个长征路途的1/3,红四方面军则有近4/5时间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度过。说到长征,人们自然会想到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由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紧张造成的隔阂,红军长征在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形势,能不能顺利通过情况复杂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是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一次严峻考验。面对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支大军从未面临和解决过的难题,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坚持正确的民族观,以民族平等这一基本方针为基础,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特点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成功地争取了少数民族人民的支持,为红军长征胜利乃至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制定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既是争取长征成功的现实需要,也是宣传、实践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主张的绝好机缘。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积极宣传“实行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轻视少数民族的大汉族主义的愚蠢的偏见”,提出加强各民族团结、红军和各族人民是一家、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政策口号。广大红军指战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方面认真向各族人民宣传各民族间的相互联合团结,促进民族和解;另方面以严明的纪律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努力做到秋毫无犯,改变了因历史原因造成的少数民族对汉族的仇视和成见。同时党和红军真诚关心少数民族人民的疾苦,保护少数民族人民的利益,有力地增进了民族感情,消除了民族隔阂,使红军长征在民族问题上同样起到了播种机、宣传队的作用。红军长征经过的地区,点燃了各少数民族革命的星星之火,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运动的发展,从而揭 开了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各少数民族革命运动的新篇章。

  注意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状况,中国共产党在长征期间及时制定和实施了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突破以往统一战线主要针对少数民族下层民众的限制,把联络、争取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作为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方面。强调应与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联合起来同心协力为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上层的团结政策及在此过程中采取的灵活策略和联合方式,对尽可能消除长征阻力,争取最大多数民族群众支持,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像“彝汉结盟”等故事,成为在各民族间广泛流传的佳话。

  长征期间,广大少数民族在中国共产党影响下,在人力物力及道义 上积极援助红军。少数民族群众踊跃参军,掩护伤病员,尽力保证部队的供给,以实际行动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阿坝自治州区域内参加红军的少数民族在5000名以上;四川大凉山地区越西县两三小时内就有七八百人参军,还专门成立了“倮倮连”;一批少数民族干部由此诞生。长征的胜利,与广大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密不可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各族人民的积极援助,就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

  贵州:长征过境延续时间最长的省份

  1934年11月,随着红军不断向西南地区挺进,逐渐进入少数民族聚居区。此时,红军政治部及时发布了长征期间最早的民族政策文件——《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强调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要求认真处理好民族关系,为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作了充分准备。红军首先进入的是广西龙胜少数民族居住区,这里居住着苗瑶侗等族人民。红军在此采取召集群众开会和书写标语等形式,积极向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注重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尊重其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消除以往形成的误解和敌视情绪。

  离开龙胜后,红军进入贵州境内。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世居地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满、白、蒙古、羌和土家等1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左右。红军长征期间,有多支部队先后在此活动,留下了许多值得记录的事迹。

  早在1934年9月,红六军团西征就曾经过黔东南、黔东北等地,这里的各民族群众接触到红军后,对红军严明的纪律和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产生深刻印象,主动为红军筹草备粮、侦察敌情、当向导、保护伤员。红军过黄平时,苗族群众为红军夜间行军准备火把,并主动给红军带路。1935年1月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后,又在贵州大地上掀起了各族群众参加红军的热潮,大定、宜良、禄劝都有一批彝族青年加入红军队伍。次年红二、六军团到达黔西北彝族地区,彝族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欢迎红军,许多青年踊跃报名参军。黔西北苗、彝、土家、布依、回、白、汉等各族子弟参加红军的达五六千人。据不完全统计,长征中贵州有12500多的各族青年参加红军,在长征经过各省中,仅次于四川居第二位。

  如果算上红六军团西征,贵州应为长征各路大军过境延续时间最长的省份,红军在贵州长时间的活动帮助建立了许多少数民族地方武装。1934年12月,红军在贵州黎平县帮助建立第一支苗族、侗族武装自卫队。1935年4月,红军在大定县八堡帮助组织苗民自救会,成立苗民自卫队。1936年2月,又帮助大定八堡建立苗族独立团。据统计,红军帮助黔西北各族人民共建立了95个游击团,在猫山、松桃建立了苗民游击队。红军帮助下建立的少数民族武装几乎遍及省内各地,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武装斗争怒潮。另外,红军在贵州活动中,还帮助各族人民建立苏维埃政权。黔东有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黔北包括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桐梓县革命委员会,黔西北成立建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在各级苏维埃政权中,选拔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干部,松桃县甘龙区苗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40%,严家坡革命委员会正副主席都是苗族。

  由于红军长征在贵州活动时间长,并进行过数次大的战役,红军在此留下伤员较多,不少战士因掉队流落民间。贵州各族群众主动帮红军接收伤病员,掩护掉队红军。镇宁弄冉寨的布依族头人陆瑞光接收12名红军伤病员,精心护理,当二、六军团北上转移时,这批伤员又回归部队。锦屏县婆洞侗族知识分子杨和钧因秘密隐藏并医护两个红军伤病员,被豪绅以“叛客”罪名,活活砍死。颇具象征意味的是红军战士马崇德,由于脚受伤留在黄平县黄飘乡屯上村,在苗族群众掩护、帮助生存下来,后来成为苗族的一员。

  复杂环境下的云南穿插

  1935年4月下旬,在2月初第一次入滇北返后,中央红军根据既定的进军四川计划,由贵州南下,准备借道云南,迅速在云南摆脱追兵,渡金沙江入川。

  云南是多民族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云南有52个,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1/3。红军长征过云南时,彝族出身的龙云实际控制着该省,云南军队与政府中上级官员多属彝族。作为地方实力派,龙云与国民党中央在红军问题上存在冲突,蒋介石想依靠龙云围堵红军,同时又欲利用红军削弱地方势力,并趁机将势力向云南伸展。龙云则希望红军尽速离开云南,以消除蒋介石势力入滇形成的潜在威胁。云南这一特殊的政治与民族状况,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展开广泛的统一战线提供了有利条件,红军对龙云集团的打算也了如指掌。中央红军过云南时,云南籍红军将领罗炳辉受命致函龙云,晓以厉害,劝其保持中立,让红军尽速通过云南。1936年红二、六军团经过云南北上,也先后以云南旅沪同乡会、云南旅沪同学会和李达个人名义写信给龙云,劝其保存实力,不要过分与红军为难,阻击红军。这些信函以情理相劝,实力相诫,加深了龙云的动摇心理,促使其在堵截红军上行动消极,对红军顺利通过云南、摆脱追兵起到很大作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