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才:五年矿区生态环境变化太大了

辛亥革命网 2017-09-28 09:12 来源:央广网 作者:王晶 查看:

刚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的王忠才心里很清楚,自己能为工友做的事最急切有两件,一是替工友们完成“收入水平再高一点”的愿望。还有一件事儿似乎很棘手,矿工技术传承出现了“断代”。

  穿过通往安徽淮北朱庄煤矿井下唯一的百米长廊,王忠才躬着腰,清洗“渗透”在肚皮上、耳朵旁、小腿下的黑色煤灰印,就连指甲缝里也都是油灰,两双印满疤痕的手用锯末沾满肥皂水反复搓洗,机油怎么也洗不净,脸也被蹭得生疼。

  外面40度高温,40岁的王忠才下了白班刚升井。打开手机,收到妹夫陈世伟发来的一条微信,他当选上十九大代表了。

  他将这消息头一个告诉了曾为党的十七大代表的师傅方国胜,做徒弟时,师傅为去掉液压元件上的煤油,将零件直接放在嘴里吸净的场景,他忘不掉。

  换上浅色衬衫、灰色西裤,只有“长”在了透明皮肉里的煤灰,才“暴露”了他的原本身份。一个干干净净的煤矿工人坐在记者面前。不过,此时的他又多了个新身份 ——党的十九大代表。

  农村娃

  “随意穿大凉拖 进矿区的时代过去了”

  安徽淮北因煤而建、也因煤而变。

  几十年前,王忠才的父亲在矿上出了工伤去世的消息,传到安徽阜阳市太和县大兴镇小集村,这个家也“塌”了。“靠矿吃矿”,这里的很多人都在延续着父辈们的行当,成为矿二代、甚至三代,王忠才也不例外。

  “我爸撇下我们四兄妹时,最小的妹妹还不会说话。”没了父亲,一拳被与其打架的男孩子父亲摞到地上,胸口攒的一口气憋了半天没缓过来。没人比王忠才更了解,煤矿安全对于矿工,及其家人们意味着什么。

 

淮北矿业朱庄矿综采二区机电队队长王忠才在检修煤机

  王忠才所在的淮北矿业,60年来向国家输送近10亿吨的煤炭资源。安全如同数字前面的“1”,“1”没有了,后面的零再多都没有意义。

  但他发现,最近五年矿区有了一些新变化,矿上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理念转变很快。“现在矿井下面如果不安全,没人愿意下井工作的。”

  淮北相山以东约9公里的矿山集镇境内,沿街有一条大路直接通往朱庄煤矿。20年前,面孔青涩的王忠才,刚从安徽煤电技师学院来矿实习,沿着这条路去矿区,脚下踩着煤炭渣子,鞋上沾满了煤灰。“矿工们都光着膀子、穿个拖鞋晃着晃着就上矿内来了,随意得很。”但现在,王忠才告诉记者,这种不文明的现象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煤机能不能升降、你看煤机是不是缺油?”隔着屏幕,王忠才拿着手机与井下的工友通话,手机几乎每隔几分钟就振动一次。“平时都贴身带着它,24小时不关机,就怕煤机出现紧急状况联系不上。”有时,王忠才一天下3个井抢修煤机,从井口到工作地点一个来回就超过10里路,仅是来回走路就相当于一个小“马拉松”。

  “其实,这五年我感受最深的是,国家去产能政策出台后,促进了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煤矿效益也在不断趋向好转,‘质量时代’的淮矿梦距咱也不远了。”王忠才补充说到,还是得时刻注意煤矿安全。

  仅2013年,王忠才就带着工友们维护了十多个采煤工作面,未出现一起工伤事故。

  煤矿工人

  “不拿矿灯 可以安全走到地面”

  距离王忠才所在的朱庄煤矿几十里的海孜、袁庄、刘店煤矿早已关闭,而它“躲”在杜集区矿山集镇上,至今还存留一些60年代建矿初期的老楼,但矿区沿街却很干净。

  与其他资源型企业一样,朱庄煤矿也在遭遇转型升级的“阵痛”,但去产能略见成效,2015年是个转折点。煤炭总产量由去年的208万余吨减少到189万余吨。“这五年,除了煤炭去产能,咱们矿区的生态作环境的变化最大。”在工友朱宗风眼里,王忠才是不善于表达的人,但是谈到矿区的生态环境竟有些兴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