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建国方略读后感(2)
时间:2015-07-09 13:59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平贵
值得称道的是,孙中山关于通运输的谋划和构想,尤其是他倡导的开放筑路方针,对中国交通运输事业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2014年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孙中山的开放筑路方针一脉相承,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是振兴中华的伟大战略举措,既有利于中国发展,也有利于世界发展,是21世纪中国梦和世界梦的完美结合,必将为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繁荣,特别是中国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增添助力。 连接中国与西方的丝绸之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广义的丝绸之路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主要以南海为中心,又称南海丝绸之路。而狭义的丝绸之路,是指连接中国内陆腹地与中亚和欧洲内陆的陆上通道,人们习惯上称古丝绸之路,还有欧亚大陆桥之称。 现今丝绸之路全长7000多公里,自中国西部西行,分为北路和南路两条路线,经过中亚、西亚到欧洲、非洲,可覆盖40多个国家和40多亿人口。中国境内长达4000公里,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5省区,沿线有兵马俑、法门寺、敦煌莫高窟等历史文化古迹和青海湖、罗布泊雅丹地貌以及森林、草原、雪山、冰川和沙漠等自然景观,吸引着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据史载,自河西走廊交通开辟后,带动了中国与西方间的商贸往来,开始进行诸如丝绸、瓷器、香料、皮革等贸易和文化沟通以及劳动力迁徒。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间,汉武帝派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西域的道路,史书称为“凿空之旅”,东汉时期又有班超出使西域,贸易规模愈来愈大,至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史书上“汉唐盛世”,就得益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国与西方诸国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包括丝绸、布匹、茶叶、家畜、皮毛、香料、颜料、种子、矿产和文化产品等,商贸和文化交流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战乱影响,其间几经兴衰交替,后来渐趋衰落,到了晚清和民国年间近乎荒废。孙中山企盼的开放筑路的设想,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未能实现。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重开丝绸之路,特别是自“开发大西北”以来,重开丝绸之路的呼声高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而且得到中亚、欧洲多国呼应。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线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2013年9月,习近平访问中亚诸国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为我国确定了一个面向欧亚内陆开放的新战略,具有打造世界最强经济区的潜力,其发展潜力巨大。据2015年5月28日《21世纪经济导报》报道,“一带一路”六大重磅规划曝光,投资近万亿美元。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包括三部分:连接亚洲与欧洲的交通和连接中亚与中国的天然气管道及国际高速公路项目,预期总投资将达到7000亿人民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加强东西部地区经济上的联系,以加强沿线城市互联互通为主要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手段;第二阶段是西部地区重点城市群的战略规划,刺激沿边省市的经济发展,推动当地的城镇化进程;第三阶段是西部地区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以经贸带动、促进西部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转型。可以预期,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综而论之,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在中国大陆已经基本实现。而今中国,彻底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国人迈入小康,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位,随着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也日益提高,像雄狮一样,崛立在世界东方,为世人敬仰。 斯人已去,幽思长存。我们永远怀念孙中山先生,他的精神永垂不朽,他的思想和学说永放光芒! 注:刘平贵,安徽巢湖人,辛亥后裔,中共党员,退休干部,陕西省水文局原副局长、陕西辛亥后裔联谊会副会长。 |
- 上一篇:孙中山的开放筑路方针与丝绸之路建设
- 下一篇:没有了